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十堰房县:望夫山下护清流 民歌之乡颂文明

云上房县  2025-08-20 08:40:08
分享到:

“大柳树下清泉淌,忙完农活来歇凉。乡村振兴沐春光,农村面貌大变样。林下种满黄精药,漫山遍野烟叶黄。狮子岩旁黄桃甜,秦口糯稻酿酒香。经济精神两手抓,文明关系你我他。莫忘山水养育情,生态保护记在心。全民守水护清流,一泓清水送北京。”在门古寺镇项家河村大柳树下,忙完烟叶采摘的民间歌手吴高星向村民们演唱道。

门古寺镇作为房县版图大镇,境内河流密布、沟壑纵深,辖区面积即为霍河全流域面积,是南水北调重要水源涵养区和水质控制区。近年来,该镇始终扛牢守护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政治责任,以“守护水源、激活生态、绿色发展、惠及民生”为流域发展目标,通过党建引领聚合力、全民参与树新风、文化涵养提素质、生态赋能促发展,让文明河流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不断绘就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相得益彰的美丽画卷。

支部引领筑牢护水“主心骨”

“贵子沟的水常年清澈如玉,艾书记每天早上都会来河边转转,看看居民小区环境搞得怎么样。”家住胡家街村的苏清英介绍,去年冬天,通往望夫山森林公园的公路修通了,县内外游客都为一览贵子沟的山水田园风光慕名而来,为村庄带来热闹的同时,也给水源保护带来了压力。胡家街村党支部书记艾金财说道:“贵子沟的绿水青山,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有责任把贵子沟生态保护搞好,把它变为村民致富的金山银山。”

门古寺镇党委始终扛牢守水护水之责,以“党委负总责、支部包河段、党员领任务”的工作模式,让守水护水工作有了“主心骨”。全镇按河流走向划分12个“责任河段”,沿线村党支部逐一认领任务,各村党支部书记担任村级河长,带领党员组建“护水突击队”。强化巡查力度,每月组织镇村干部对道路、河流沿线,集镇、村庄人居环境进行全面巡查,推动问题早发现早整改。积极开展“清洁农户”环境卫生评比活动,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形成“房前屋后扫干净、柴草杂物码整齐、河道沟渠疏通畅”的生活习惯。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护水战斗堡垒。门古寺镇依托支部带头,通过建立人居环境治理机制,将生态保护与基层治理紧密结合,实现了河道治理分段到人、环境巡查纵深到边的治理体系,有效提升了全镇的生态环境质量。

志愿带动焕发护水“新风尚”

“欢迎大家来土城村避暑纳凉,大家在游玩的同时要注意安全,保护好河道生态环境。”8月初,烈日炎炎,在植被葱茏、凉意悠悠的代东河林场,一批批城区游客寻绿而来,在这里玩水嬉戏。身穿红色志愿服的周光炳来回穿梭在河谷上下,在守护游客生命安全的同时,也做起了环境保护宣传员、监督员、保洁员。

门古寺镇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在带动群众自治工作中的带头作用,在25个村均组建了“守水护源”志愿服务队,吸纳党员、公益岗人员、返乡青年等3000余人参与。志愿者们每月一日和每周五固定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带着夹子、垃圾袋沿着村庄河岸、道路清理白色垃圾,向村民宣传环境保护理念,帮助留守老人打扫庭院。志愿红所到之处,街道清清爽爽、院落干干净净、河道清清亮亮,赢得了村民们阵阵夸赞声。“俗话说人活一张脸,村庄整洁是村里门面、庭院干净是自家脸面,志愿者们都来帮我们美化村庄了,我们自己把家门口卫生做好,这是应尽的本分。”草池村二组王明祥大爷一边说着,一边拿着笤帚加入清洁道路的队伍中来。

一名志愿者就是一面护水旗帜。坚持每周开展志愿服务,为村庄、河流带来了新的变化,门古寺镇街道环卫工人王强说道:“现在我们的工作量少多了,村民都自发将垃圾分类投放,河道也很少看到垃圾。”

如今,参与志愿服务、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镇干部群众的共识,居民们更加深信“守水护水不是光是关乎面子,还涉及村庄发展的内涵和里子”,“只有环境变美了,生活身心才能健康幸福”这些真实道理。

文化浸润唱响护水“主旋律”

“烟叶喜丰收,烤烟炉子忙。棚里瓜果香,村民喜洋洋……美好环境共维护,幸福生活人人享!”在项家河村大柳树文化广场上,民间歌手自编自演的曲调吸引着在这里闲谈纳凉的群众。民间艺人吴高星、吴高月等人,将古老民歌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以民俗风情、家风家训、秀美山水、产业发展等为内容,编创出一曲曲歌颂新时代、倡导护水源、提振精气神的民歌,歌声在抑扬顿挫中,将文明新风唱进群众的心窝里。

一首诗经民歌就是一曲护水号角。门古寺镇作为“民歌之乡”,十分重视文化文艺工作在以文化人、德润人心方面的积极作用,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坚持以人的文明带动村庄文明、河流文明。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文化广场、文化大礼堂,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活动,以守水护水理论宣讲、文化文艺演出、文明实践集市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抓手,将守水护水文明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引导村民养成节水爱水的生活习惯,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通过每年开展“最美家庭”“好儿媳”“好邻居”“最美守井人”等典型评选活动,不断形成崇德向上、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村民们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文明素养,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河流水质显著改善,文明新风吹遍绿水青山的每个角落。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们精神生活也要丰富起来。忙完一天,来这里听听民歌、跳跳广场舞,感受现代文化生活气息,听听党的好政策,学学守护水源我们该怎么做,再回家睡个好觉,明天一早起来去烟叶基地干活也格外有劲。”巨峪河村的彭荣大姐笑着说道,谈笑间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溢于言表。

生态赋能引来护水“致富经”

8月15日,笔者在门古寺镇石岭沟叶家河段看到,一块块烟田从山脚延伸至山顶,一垄垄烟行整齐有致,一秆秆烟叶长势喜人。这1700亩烟叶产业基地是门古寺镇实施的丹江口库区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将“望天田”变身为旱涝保收的“金叶田”“饭碗田”,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实现产出效率显著提升,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清澈流水,不仅使风景变美,更激活了乡村发展动能,带来源源不断的致富活水。依托“水源地保护”的生态优势,全力发展特色农业,以“四个一万”为目标,发展茶叶11200亩、烟叶10200亩、中药材10000余亩(其中黄精8000亩)、畜牧养殖10000头、魔芋2000亩、羊肚菌1700亩、阳光玫瑰200亩、黄桃60亩、蜂蜜7000余箱、优质水稻5000余亩等。建成项家河馨香茶叶等合作社140余家,培育出“望佛山、秦口茶、秦口米、爷爷的下酒菜”等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有效带动全镇居民通过发展产业、土地流转、就地务工等形式,实现家门口就业,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一方好山好水养育一方淳朴百姓。如今的门古寺镇,集镇借助生态修复打造5公里“滨水绿道”,各村因地制宜建设文化广场、沿河小公园、小景观,村民茶余饭后在这里共谋家庭致富良策、共享乡村振兴成果。河水潺潺映两岸绿意,村民笑脸映生态红利。从党组织引领到全民共治,从生态修复到产业兴水,文明河流建设正让霍河流域南水北调水源区的每一滴水,都流淌着生机与希望,滋养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

通讯员  郑家旺 许诺君

一审:黎娟

二审:程艳

三审:龚成龙

责任编辑 黄静蕾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