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三重跃升”带来交通蝶变
交通,城市的脉络,民生的纽带,承载着发展的脉动与百姓的期盼。
今年以来,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以高速公路为脊、黄金水道为脉、物流枢纽为核,加速实现路网通道、水运能级、区域功能“三重跃升”,充分将地理区位优势转化为供应链竞争优势,为荆州市建设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注入新动能。
骄阳炙烤着江汉平原,在二广高速公路荆州绕城段6.17公里处,这个设计时速120公里、双向6车道的现代化高速通道,正处于“筋骨”锻造关键期。
二广高速荆州绕城段施工现场
无人机俯瞰,近百名建设者在王场高架桥的庞大构件间穿梭,工地另一端,是二广高速荆州绕城段JZTJ-2标段的智能箱梁预制场,智能生产线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桥梁建造极限:从传统模式“三天一片梁”的“慢工细活”,跃升为如今“一天稳产出三片梁”的建设加速度。
“这套移动台座系统是产能飞跃的关键。”生产部经理安全总监王勇介绍,每个台座就像一个流动工作站,钢筋绑扎、模板安装、混凝土浇筑、蒸汽养护等关键工序,在流水线上精准接力,实现“人停机不停”24小时高效运转。
二广高速公路荆州绕城段的建成,将成为疏导过境交通、优化城区路网的“大动脉”。项目书记董向辉深知加快建设的紧迫性:“早一天打通这段绕城高速,荆州城区的交通拥堵压力就能早一天得到实质性缓解,为城市发展腾挪出宝贵的空间。”
荆州李埠长江公铁大桥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与此同时,5公里外的荆州李埠长江公铁大桥建设如火如荼。大桥建成后,将与现有公路、铁路网络形成“跨江通道+立体交通网”的联动效应。
建设现场,创新工法也带来了建设“加速度”。1标段首创的“移动工厂”体系沿桥梁轴线铺展,标准化钢制平台搭载自动化钢筋加工中心、混凝土智能浇筑站及全天候养护系统,形成可整体迁移的流水线,施工效率提升30%。
一路一桥的智造建设,带来速度与效率的跃升。它们的早日建成,将加速区域交通骨干网络成型与升级,重塑交通新优势,为荆州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活力。
初秋,江风裹挟着水汽掠过荆州港区,在李埠港码头,巨型门机挥舞钢铁臂膀,将成吨的砂石精准投送至泊位旁的千吨级货船;满载水泥的卡车在智能调度系统指引下有序穿梭;电子大屏上,“宜昌—李埠港—项目工地”的物流轨迹如金色脉络般实时跳动。
荆州港李埠港货运繁忙
“过去,内河港口往往只是物流链上的一个‘成本点’——货物到此,装卸要钱、堆存要钱、转运也要钱。而李埠港的全程物流服务体系,将多个分散的‘成本点’整合优化为一个‘价值池’。”港口负责人说,以服务重点工程“宜昌—李埠港—工地”模式为例,水陆无缝衔接,消除了多次倒运产生的损耗与费用;精准调度大幅压缩了船舶和车辆的等待时间,降低了隐性成本;“一船一策”则实现了运输规模与时效的最优平衡。
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其打开了“江海直达”的想象空间。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李埠港不断提升的集疏运能力和日益完善的物流服务网络,为荆州乃至江汉平原腹地的货物通江达海提供了高效、低成本的新选择。大宗货物经此集结,通过大型船舶直抵沿海乃至全球,有效破解内陆地区外贸物流成本高企的难题,释放区域产业竞争力。
今年1至6月,这座长江中游港口交出逆势答卷:货物吞吐量180.74万吨,同比增长59.96%,其中,为重大工程“输血”的矿石建材类货种增速达103%。数字跃升的背后,是一场由传统“中转站”向现代物流枢纽蜕变的深层革命。
荆州以西,复兴大道与新港大道交汇处,瑞海国际物流园14万平方米的巨型建筑群在骄阳下泛着银光,这座投资5亿元、占地190亩的庞然大物,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0%以上。
瑞海国际物流园项目整体建设进入冲刺阶段
瑞海国际物流园招商负责人宁峰介绍,通过四港联动,瑞海物流能同时调度李埠港的万吨货轮、荆荆铁路的集装箱班列、机场空运货站,让钢材从船上卸下直接进铁路货柜、冷链食品下飞机两小时入冷库。
这种“物流+制造+商贸”的生态圈裂变,将转化为实打实的区域动能。该项目正式运营后,预计年营收额将超过10亿元,带动产业链就业达2000人。
今年9月,瑞海国际物流园即将投入运营,这座枢纽吞吐的不仅是货物,将是荆州从“江汉粮仓”向“长江经济带多式联运枢纽”跃迁的雄心。
当下,荆州区正以“三重跃升”为基底,打造立体交通区域发展格局。荆州区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李清杰介绍,截至目前,荆州区国省干线动脉焕新,318国道改造与428省道扩容打通经济走廊;农村路网织密微循环,千余公里“四好农村路”串起城乡共富纽带;黄金水道释放新动能,李埠港高效集约岸线撑起百万吨级枢纽能级,瑞海、浩然双物流极核驱动产业脉动,“1+8+83”智慧物流网络激活乡村振兴末梢,在长江经济带版图上刻下“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荆州坐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