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清渠连片”护生态 “智慧良田”促振兴

长江云新闻  2025-08-19 14:29:05
分享到:

水土保持是长江大保护的重要环节,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在长江中游的荆楚大地,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马山镇以系统思维统筹推进水土共治,通过疏浚沟渠、整合田畴、科技赋能,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为乡村生态振兴提供了生动实践样本。

马山镇地处洪湖流域,是荆州的农业重镇。曾几何时,水系污染、农田零碎等问题制约着当地发展。近年来,该镇抢抓洪湖流域综合治理契机,将“水土共治”作为突破口,系统实施“疏渠畅脉”“碎田化整”“智慧赋能”三大工程,推动生态治理从单一治水向系统施治转变,从被动整改向主动作为跃升,从政府主导向全民参与深化,绘就了一幅人水和谐、田丰民富的新画卷。

“疏渠畅脉”:系统治理护清流

直面水生态痛点,马山镇将上级交办的7项整改任务列成清单、挂图作战,涵盖养殖污染、工业尾水等点源治理和黑臭水体等面源治理。精准施策是关键,双龙村养鸭场引入标准化污水处理系统,实现达标排放;双杨村黑臭沟渠通过清淤、管网改造和生态修复,从“臭水沟”变回“清水渠”。创新运用“无人机航拍+人工踏勘”,锁定19处黑臭水体,分类采取截污纳管、微动力处理、生态拦截沟和人工湿地等措施,已完成9处整改,清除水葫芦等200余吨。为巩固成果,建立“村级河长+村民护河队”长效管护机制,对27个排口进行月巡查,柳港河4000余米河道全面清淤,既保障灌溉,更守护洪湖一泓清水。剩余点位正按明确时限加紧整改,确保闭环治理。

“碎田化整”:沃野重塑增效能

针对“巴掌田”“皮带田”导致的耕作效率低、面源污染控制难的问题,马山镇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实现耕地保护与生态改善双赢。裁缝村拆除23处挡水坝,零散田块整合为“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现代化农田,配套智能灌溉系统,节水超40%,农机作业效率提升3倍。土地整合催生新型经营主体,有效解决了“谁来种地”和生态农业推广难题。同时,土壤改良与污染防控协同推进,推广有机肥施用、轮作休耕,结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形成“养殖—肥田—种植”绿色循环链,试点农田土壤有机质提升12%;构建“农田——沟渠——湿地”三级生态过滤体系,利用田边荒地种植净化植物,年均可截留氮素200公斤/公顷,为洪湖水质筑牢生态屏障。

“智慧赋能”:科技引领产业兴

生态治理的成效,最终要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马山镇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推动绿色成为发展的鲜明底色。一方面,推动机械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扶持农机购置与技能培训,实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效率倍增;引入物联网监测系统,智能灌溉、精准施药等有效减少资源浪费和农药使用,老年农户也能通过手机APP便捷掌握田管要点。另一方面,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依托生态优势,合作社打造“水韵马山”品牌,生态农产品电商销售额增长50%;河塘整治带动乡村旅游兴起,农户收入结构从“单一种植”向“多元经营”拓展。2025年上半年,全镇生态农业呈蓬勃发展的态势,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长策护航”:机制创新固根基

马山镇深知生态治理非一日之功,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制度层面,整合河湖长、田长、林长等职责,建立全域网格化监管体系,畅通群众监督举报渠道;科技层面,计划深化与专业机构合作,提升环境监测能力,推广精准种植管理系统;参与层面,利用“村村响”、微信群等载体普及生态知识,开展“护河先锋”评选,激发全民守护绿水青山的热情。

如今的马山镇,清流绕村郭,沃野织锦绣,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这场深刻的“水土共治”实践,不仅重塑了乡村生态底色,更革新了乡村发展理念与模式。村民们由衷感慨:“环境好了,日子美了,这才是向往的乡村生活。”马山镇的探索证明,坚持系统治理、久久为功,统筹保护与发展,定能铺就生态优、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康庄大道,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贡献基层力量。

来源:湖北广电垄上频道 荆州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曹丽萍  刘秋娥

编辑:梁媛梦

编审:许蓓

监制:赵业勤

责任编辑 王佳薇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