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广水:关店花菇获金奖 央视探访揭秘这个“逆天”数据
8月19日,央视《乡村振兴中国行》栏目走进广水市关店村,在村集体自动化香菇制棒车间,央视出镜记者侯茗瑄与农户一起当起菌棒“体检官”,在这里每人每天平均要为6000袋菌棒做手工体检,确保袋料严实无缝,降低菌棒感染风险。“每个人都很细心很专业,我想这就是他们种出来的花菇出花率能达到95%以上的秘籍。”央视出镜记者侯茗瑄说道。
关店村地处鄂北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为香菇生长提供了理想的气候条件。这里昼夜温差大,有利于香菇积累养分和风味物质,长出的香菇肉质紧实、口感鲜美。
过去,关店村村民虽有种植香菇的传统,但多为零散种植,规模小、技术落后,品质参差不齐,市场竞争力弱。村“两委”把原因分析透彻后达成共识——以党建引领党员示范,通过干部素质能力大提升,把全村人拧成一股绳,大力推进“集中制棒、分户种菇”模式,推动香菇种植向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智能化发展。
村支书李绪强带动村里5名党员、群众共同出资100万元当作启动资金。在两年多时间里,关店村获得金融助农资金、乡村振兴产业衔接资金、移民资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共计500万元,建设标准化厂房、制棒车间,购入设备,具备日产3万棒的能力,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升了种植效率,菇农从“千袋菇”迈进“万袋菇”行列。
2024年,关店村集中制棒105万棒,均被村民抢购一空,带动菇农由原来的20余户增长到115户。
在种植环节精益求精的同时,关店村集体牵头请专家为村民授课,经过几年发展,在品种选育上,培育出单重可达343 克的优质花菇品种;购置标准化冷库和烤箱,解决了香菇储存和初步加工问题;打造市级香菇集采平台,加强与商超协会合作,拓宽销售渠道;开发香菇脆、香菇丝、香菇酱等休闲食品,延长产业链。2024年,关店花菇在第17届义乌国际森博会上荣获金奖,一个香菇菌棒卖到98元,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价值显著提升。
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关店村通过 “村户共建、链式增值”模式,让村民深度参与产业发展。村里设立公益性岗位以及制棒、接种等近10种劳务用工岗位,每年带动村民就业2000余人次,发放劳务工资近30万元,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现在我们大部分村民一家两个劳动力,户均种植2万棒,年户均纯收入可达20万元以上,真正实现产业富民。”村集体技术带头人曹猛说道。
现在,100余名创业青年相继回到村里,大家开始从事种植香菇或与香菇产业有关的工作。“我们已经形成完整的科技种菇产业链,老人种菇不再累,年轻人种菇投入少。今年,村里的香菇种植规模将扩大到130万棒,村集体年收入预计达到128万元。”关店村村党支部书记李绪强说。
(长江云新闻记者 周科屹 通讯员 聂峥 程仁涛 岳爱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