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荆州松滋:用爱托举未来!昔日“穷山窝”20年间走出200名大学生

江汉风  2025-08-19 10:54:38
分享到:

近日,湖北荆州松滋斯家场镇姜家岭村博士书院内,一群中小学生正围在村党支部书记梅启新身边,听他讲述从村里走出去的博士故事。

这座远近闻名的研学基地,不仅是村民口中的“精神地标”,更见证了一个落后山村通过教育实现华丽转身的传奇——20年间,这里走出13名博士、38名硕士、231名大学生,是名副其实的“荆州博士第一村”。

姜家岭村。图片来源:湖北日报

2002年,梅启新当选姜家岭村党支部书记时,这里还是个出门都是泥巴路的“穷山窝”,村民出门打工、挣快钱的观念根深蒂固。

刚上任,梅启新就在村民大会上提出:“用20年时间,每户培养1名大学生。”

“这个新书记真是异想天开,做梦都不敢这样想。”村民们一片唱衰声。

“我书读得不多,但我知道,读了大学就有用,就会有出路。”梅启新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带头提出“不比做屋、只比读书”。

不多久,梅启新在村口立起一座“励学门”,并通过签署“传承家风家教承诺书”,发放“家风家训牌”,挨家挨户劝学。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支书劝党员、党员劝家长、家长劝学生、学姐劝学弟,村里劝学之风日渐兴盛。

梅启新身体力行,自掏腰包开办“四点半课堂”,免费辅导全村孩子10余年,“不让每一个孩子辍学”。

榜样就从梅启新家树起。他带头先不建房,培养儿子梅凯龙成为武汉大学法学博士。

解决了愿读书的问题,还有读得起的负担。

20年前,姜家岭村地形条件恶劣、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大部分留村村民依靠种地的微薄收入,难以支撑孩子们的大学梦。

2008年,村里孩子梅松宜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可学费没有着落。梅启新立即联系镇领导,找到乡镇的信用社,为孩子签字担保,协调低息贷款,筹集学费。

多年来,村委会挤出经费,在村部广场开辟专栏,张榜公布学子名册,对考上大学的孩子给予奖励。现金奖励本科生1000至3000元(奖励重点大学本科生3000元,一本大学本科生2000元,二本大学本科生1000元)、硕士生2000元、博士生3000元。

如今,从这个小山村走出去的大学生已经遍布全国,奖学金累计发放48.6万元,助学贷款协调10余万元,距离“20年每户培养1名大学生”的宏愿近在咫尺。“现在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比盖新房还光荣!”村民易绍新说。

不少孩子学成归来,反哺家乡——在外教书的李明博士,带领科研团队发展2000亩油茶基地,作为全村的支柱产业,预计几年后可为村集体增收超百万元;儿科医学博士傅大干20多年间,为近200名村民义诊,帮助3位重病村民脱离生命危险;还有学子返乡创办连锁餐饮店,助销本土农副产品;还没毕业的大学生们利用寒暑假,义务辅导弟弟妹妹们学习……

姜家岭村自建的博士书院。图片来源:湖北日报

多年来,姜家岭村走出去的学子们为村级公益事业累计捐资200余万元。随之而生的姜家岭博士书院、耕读文化园等研学旅游点,年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年创收15万元。

从“穷山窝”到“博士第一村”,梅启新这条走了20多年的教育突围路,不仅改变了村民的命运,更写下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

见习记者:邓新星

编辑:张倩

一审:唐杰

二审:王桃芳

三审:江敏

责任编辑 黄静蕾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