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宜都:矮凳上编出如竹人生
电钻轻鸣,竹屑纷飞。一根青竹在篾刀下精准剖开,锯、劈、拉一气呵成——金长伏手法娴熟,若不是那把紧贴地面的矮椅,几乎无人能察觉这位篾匠的左腿早已残疾。
8月11日,湖北宜昌宜都高坝洲镇中坪村的一间农舍里,金长伏正在做一把新的竹椅,“这一批共有10把,等到天晴,零售店的老板就会来拉走。”
金长伏的“工作室”不足二十平方米,却自成一方天地。粗细不一的竹料沿墙分类码放,墙上挂着竹篓、筲箕、簸箕等成品,篾刀、电钻在座椅旁随手可取,而一把离地不足半米的矮椅是金长伏四十年来的“倚仗”。
四岁那年,金长伏突然感觉左腿股骨处疼痛不已,家人带着年幼的他找山里的医生“切了一刀”。那一年的疼痛不光在身上,也在心里,同年,金长伏的母亲也过世了,“没娘的孩子像根草,没有人再这样细致照顾我了。”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治疗,十四岁时,金长伏的病复发了,左腿因此落下了残疾。
囿于当时的困境,金长伏只能选择在家休学。十八岁那年,在家中兄长和村党支部书记的推荐下,他去找师傅学篾匠手艺。篾匠师傅可以长期坐在椅子上作业,对金长伏来说,这正好弥补了身体的残疾。他告诉记者,拜师时全家艰难准备了300斤粮食当作3年的学费。
金长伏格外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机会,不仅争抢着干活儿,还帮师傅家里做农活儿,很讨师傅喜欢。刚开始学艺时,用篾刀破竹总是容易砍到手,“胶带缠满手也要继续破竹,做坏了十几个筛子才摸透点门道。”回忆学艺岁月,他摩挲着掌心的老茧笑道,“印象很深的就是做一把筛子,别人叫我给他做二筛,我做成了豌豆筛子了,他是要筛碎米的,我做的是可以筛豌豆的。”三年出师后,金长伏便踏上了离家外出做篾匠的旅程。
“生产队时期,竹篾制品是‘硬通货’。家家户户都需要晾晒粮食的晒垫、装物资物品的箩筐等,也是那个时候很多人认识了我。”靠着这门手艺,年轻的金长伏渐渐有了名气,也是这个时期,他组建了自己的家庭。
儿子出生后,家中的生活压力变大,金长伏和妻子靠着外出做工承担起了家庭生计。但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塑料制品替代了很多竹编工具,金长伏的手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失去了市场,“想过放弃,可是身体残疾又能去做什么呢?孩子要上学,没办法,只能继续。”当时金长伏的迷茫伴随着生活的重担,他没有时间停下来消化太多的情绪,只好继续做起了老本行,“篾制品生意不好,只能靠老婆每年在罐头厂打三个月的工维持家用,还要负担孩子学费,生活一度很艰难。”
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金长伏始终没有放弃竹篾手艺。起初,他沿街售卖自己的竹制品,尽管销量不佳,却从未降低对工艺的要求。他主动搜集顾客意见并反复改良,制作的竹椅,接触面打磨得光滑无毛刺,靠背弧度也按人体工学进行了优化。如今,年销近200把的竹椅订单正印证着“手艺才是最好的敲门砖”。
村里也常定期走访,关心金长伏的生产生活状况。得知他有新做的竹篾制品,便第一时间在村组微信群发布产品信息,帮他拓宽销路。此外,村里还先后为他争取到公益性岗位、生猪补贴、医疗救助等政策支持。
凭借自身手艺与国家政策扶持,这几年,金长伏不仅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家中境况也大为改善。去年,他家的房子完成翻修,整洁宽敞的客厅让竹椅有了更明亮的摆放空间,前来选购的客人也能在更大的空间里慢慢挑选。
“国家帮一把,自己更要争气。”剖开新竹的脆响中,这个与命运缠斗半生的篾匠轻声说道。矮凳上的身影与满屋竹器融为一体,恰似他亲手编织的人生——柔韧,挺直,向阳而生。(云上宜都通讯员 向姝 关春玉)
一审:刘娟
二审:李华
三审:党艳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