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宜城人大社会建设观察点 助力基层治理现代化
8月18日,长江云新闻记者来到宜城市光彩商圈,商户徐林告诉记者:“过去有事情要到社区反映,现在志愿者经常挨家挨户上门听诉求,遇到问题不出门也能得到解决。”这也是宜城市人大常委会在该商圈设立人大社会建设观察点运行以来,群众感受到的最大变化。
据了解,宜城市光彩商圈地处鄢城街道宋玉社区城郊结合部,共入驻企业71家、商户1066户、住户2495户,有从业人员6200余人,是宜城市规模最大、品类最全的建材商贸核心区。随着商圈的快速发展和扩张,商户各自为阵、人员结构复杂等问题日益凸显,商户间纠纷、物业矛盾频发,为商圈治理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今年4月初,宜城市人大常委会在光彩商圈探索建立人大社会建设观察点,充分发挥人大职能和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聚焦权益保障、公共安全、“一老一小”等民生热点开展社会观察,主动倾听民声、收集民意、汇聚民智、督改民忧,走出一条“人大+”多元共治新路径,助力基层治理高效化、现代化。
作为观察点召集人,尚俊在走访中发现某服装厂歇业欠薪,工人多次讨薪无果,情绪激化,观察点立即启动“面对面交办”程序,积极协调人社部门介入。劳动监察大队3次现场调解,不到1个月就为周某等人追回2万余元薪资,有效避免了矛盾升级。
针对彩诚工业园原物业卷走17.1万元物业费、18元/吨的高价水费、超额物业费等引发众怒的焦点问题,观察点的观察员们牵头召开业主大会,协调组建商圈“红色物业”,通过水网、电网改造和精简管理人员等多种途径,将物业费降至0.6元/㎡,水费调整为居民用水价3.26元/吨,赢得商户一致好评,一周内就缴齐物业费30多万元,助力物业管理工作走上正轨。
此外,商圈整合大学生、志愿者、“五老红管家”等资源,开设爱心托管班,提供课业辅导、兴趣培养、文化娱乐等服务,解决了“夫妻店”无暇照顾孩子的大问题,赢得商户的称赞。商圈 64名中小学生的托管难题,在观察员们的推动下迎刃而解。
“市人大社会建设观察点真的很管用!家长里短的小事情不出社区就能妥善解决,通过办好‘一件事’带动解决‘一类事’,街坊邻里从‘怨气怒气’变为‘和和气气’,社区也从重点维稳社区变成了无访社区!”尚俊说。
截至目前,观察员们共累计走访商户500余家次,收集意见建议13类40余条,推动22条减速带、4个广角镜等“小事情”落地,拆除14处破损广告牌,在全市率先建成24小时自助服务的“智慧政务晓屋”,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0多起,真正实现了“小支点”撬动“大治理”的倍增效应。
(长江云新闻记者 廖云翔 通讯员 刘毅 刘珍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