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瓶颈 立新制 聚暖流——咸宁通城县启航教育发展基金会为教育强县建设注入源头活水
汇聚八方合力,共建教育强县。8月15日,咸宁市通城县启航教育发展基金会成立大会成功举行。这标志着通城县首个教育基金会从蓝图构想迈向了实体运行,全面开启了社会力量协同助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破瓶颈 补短板——教育强县呼唤长效新机制
通城,素秉崇文重教之风。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改善办学条件,着力提升教师素质,近五年累计投入15.9亿元实施校建项目62个,清偿历史债务2.22亿元;通城一中高考成绩跃居全省县域高中前列,终结32年无清华录取历史,通城教育事业发展蒸蒸日上。但受区域发展水平、政策条件等因素制约,通城教育仍面临教师激励缺位、助学覆盖不足、资源分配紧张等深层次挑战。
为破解瓶颈,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期盼,县委、县政府立足长远,经反复调研论证,借鉴周边县市成功经验,最终决策成立启航教育发展基金会,通过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长效公益机制,大力推动“造福桑梓”的兴教兴学热潮,为教育强县建设注入源头活水。
决策既定,说干就干。县委主要领导亲自挂帅部署,组建筹备委员会;县政府办、教育局、民政局等12个部门会同通城一中于7月10日成立联合专班,在通城一中文体中心联合办公,在一个月内的时间内,通过专家、社会各界反复商议,完成了《基金会章程》《资金管理办法》等核心制度设计,同步归集1980届以来校友信息8000余条。社会各界人士也积极响应,对基金会的筹建工作提出意见,并提供人力物力支持,从酝酿到落地,通城以百日攻坚跑出基金会实体化运行的加速度。
立新制 活源泉——三擎驱动破题长效赋能
坚持依规依纪依法办会,强化制度刚性约束是教育基金会行稳致远、进而有为的关键举措。通城县以制度刚性为基石,构建“决策制衡、阳光运行、精准投放”三位一体治理体系,全力打造社会信赖的公益平台。
通城县启航教育发展基金会把制度刚性作为生命线,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基金会管理条例》,制定《通城县启航教育发展基金会章程》及《资金管理办法》,以机制筑牢防线。决策制衡机制:设立18人理事会(企业家、教育界、贤达代表各占三分之一),重大事项实行权力分散制衡;监督穿透机制:设立3人监事会,独立监事权直报县民政局,建立“湖北慈善网+通城发布”双平台强制公示制度,让每一分善款流向透明可溯,确保资源直达需求末端。从资金募集到项目落地,全程有章可循、有制可守。
从制度奠基到精准落子,通城县启航教育发展基金会正以规范之力、创新之志,凝聚八方桑梓情怀。下一步,将持续聚焦师生急难愁盼,为打造“政府放心、社会信任、师生受益”的教育强县公益枢纽奋楫前行。
汇暖流 向未来——公益星火点亮教育强县梦想
教育是点燃希望的事业,基金是传递温暖的桥梁。据了解,通城县启航教育发展基金会是通城县首个公益教育基金,面向企业和社会募捐。截至目前,该基金会已筹集社会善款550万余元,发放善款301.6万元,这笔承载着乡情大爱的资金,正通过三大渠道精准润泽通城教育。
让师者耕耘更有底气。基金会双向发力破解教师关切,对条件困难教师,通过资助给予关怀,传递温暖力量;对优秀教师,以表扬奖励激发职业荣誉感,凝聚育人坚守。
为学子追梦保驾护航。对困难学生“应助尽助”,对品学兼优学生“励志奖励”,绝不让一个学生因困难失学,绝不让一份才华被困难埋没,真正让每一个学生都没有后顾之忧。
为教育强县注入活水。善款精准滴灌学校条件改善、教育现代化水平提升等薄弱环节,推动通城教育实现质的腾飞,持续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笔笔善款、一颗颗善心,汇聚桑梓大爱,让教师坚守讲台更有自信,帮学生逐梦路上寻到支点,为学校发展攒足后劲。通城县启航教育发展基金会的成立,承载着通城人民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凝聚着社会各界对教育未来的美好期许,标志着通城教育迈入“政府主导+社会共治”新阶段。
站在新起点上,通城县将以基金会为支点,撬动更广泛的社会资源,激发更深层的社会热情,营造更浓厚的社会氛围,为加快建设现代教育强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凝聚更多温暖而磅礴的力量!
(长江云新闻记者 章珩 通城台 刘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