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归巢、产业兴旺!郧西县用生态 “底色” 擦亮经济发展 “亮色”
盛夏时节,十堰市郧西县抬头是“画”,入目即“景”。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的郧西县,扛牢“一库净水永续北送”政治责任,通过创新实施综合治理、构建“数智”护水体系、培育绿色产业集群等举措,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生之路。目前,全县24个跨界断面水质优良率100%,空气质量优良率90.4%,森林覆盖率63.65%,主要河流的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
郧西县城全貌 郧轩文摄
筑牢生态屏障 厚植发展底色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8月2日,在郧西县城关镇天河流域,一只只白鹭翩翩起舞,时而盘旋在空中,时而在水上觅食。岸边绿树成荫,不同种类的鸟儿在枝头鸣唱,声音婉转悠扬。
“白鹭被称为‘大气和水质状况的监测鸟’,享有‘环保鸟’之美誉,只有空气质量清新、水质清洁、气候适宜,白鹭才会造访或安家。”摄影爱好者贾庚边介绍道,近些年随着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在家门口便能轻松捕捉到各种鸟类的身影,他高兴地分享着自己的拍摄经历。
郧西县天河景区鹊桥 徐军摄
百鸟栖,生态美。“经过多年持续栽植,如今已是绿满山坡,全县林地430万余亩、森林330万余亩,累计有20余万名干部群众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共植树178万多株。”郧西县林业局工作人员雷免涛介绍。
植树造林是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重要途径。该县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发挥林长“头雁效应”,乡村三级林长共巡林3552次,创新“林长+警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开辟检察监督与刑事司法、行政监管共同加强森林生态保护治理的新路径,用法治力量护航绿水青山。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城关镇王家坪村,家家户户都采取“水冲式厕所+三格化粪池+净化池”改厕模式,室内干净卫生,室外浇肥浇水方便,深受广大群众喜欢。
“将厕所粪污经大三格化粪池处理后和生活污水共同接入农治设施二次处理,经人工湿地二次净化后,让‘污水’变‘净水’,排入农田再利用。”王家坪村党支部书记王玉宏介绍道,该村762户村民全部改建无害化卫生厕所,同时一体推进改厕、改厨、改栏,用污水治理统筹好地下,用厕所改造统筹好地上,用垃圾分类统筹好庭院环境,厕所革命绩效评价获评全省首位。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发展的命脉。为了推进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郧西县已累计完成农村厕所改造7.1万余户,建成18座城镇污水处理厂,886个易迁安置点实现污水处理全覆盖;大力实施库岸线整治等“十大攻坚”和“碧水守护”三年行动,扎实开展河湖“清四乱”,建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481座;成立生态环境集团,加快城区污水处理厂网一体化,强化雨污分流,推进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
守护碧水蓝天,共筑生态防线。该县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四大专项行动、长江经济带“清废行动”,严格秸秆禁烧、禁限鞭等措施,推进“工业源、移动源、面源”三源齐控,对施工工地实行扬尘污染防治“8个100%”管控要求……今年7月,《山羊秸秆型全混合颗粒饲料技术》《“三物”循环赋能农作物秸秆“三化”利用》两个案例入选湖北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典型案例,为郧西的绿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铁腕”治水护水 共护清水北送
8月4日,位于郧西县双子楼的丹江口库区水质安全保障中心郧西分中心监控室内,工作人员轻点鼠标,郧西县天河口国家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实时数据呈现在一张大屏上:氨氮、总磷、高锰酸盐等监测结果实时数据显示,天河水质持续保持Ⅱ类标准,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100%。
郧西县境内有天河、金钱河等流域直接汇入汉江,发挥科技监测的精准性和持续性作用,在进入郧西境内主要河流入口及汇入汉江的入口设置监测“哨兵”,对入江河流水质13项因子实施24小时进行水质监测,发现数据出现异常波动时,执法人员会第一时间追踪溯源,排查整改,确保水质持续稳定。
除了“哨兵”站岗监测数据,郧西县还将卫星和无人机遥感监测系统、重点涉水企业监管系统、环库岸线监控系统、环库公路移动污染源监测系统、国省控监测站点防入侵监测系统的相关数据纳入监测范围。
全县共添置生态环境领域水质监测设备、大气监测设备、无人机监测设备、智能AI设备、视频监控设备等2.69万余套,汇聚物联网、视联网感知设备近2.7万台(套)。通过采集的数据,实现了对生态风险的全面感知,实现了生态风险监测从人力密集型向人机协同型转变。
郧西县马头山羊 徐军摄
俯身有碧水,抬眼赏鲜花。漫步在河夹镇杨家湾村河湾绿道,归仙河的涓涓清流绕村而过,溪岸边的美人蕉随风摇曳,白鹭在两岸的草丛中嬉戏,一步一景引得游人沉醉……归仙河是汉江左岸的一级支流,流域面积达132平方公里,全长31公里,流域内设有国家级毛獭河小流域水力侵蚀监测站和省级丹江口湿地保护区。
“治理农村污水、建设生态脱氮沟、水环境综合治理……经过综合治理,归仙河水质提升为Ⅱ类及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100%,还采取水土保持、山洪沟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等措施,对全县115条小流域和支沟开展综合治理。”郧西县水利和湖泊局水政监察大队负责人董作喜介绍,全县约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被划定为生态保护红线,3个三级流域片区、4个四级单元分级分类管控,源头活水长流不息。
物防技防,基础还是人防。郧西县全面落实“河湖长制”,配备县、乡、村三级河湖长389名,民间河湖长57名,组建25支志愿护水队,全域开展保水护水、执法、水质巡护、生态环境督察等常态化巡护;与环陕周边5县建立保水护水联防、联巡、联控、联治“四联”机制,常态化开展“岸、水、空”护河行动,共同保护水生态环境。
郧西县“铁腕治水”,确保净水永续北送。该县以矿山复绿、天然林保护、汉江十年禁捕和汉江库滨带综合治理为抓手,持续开展流域岸线管控,在丹江口水库管理范围边界设置物理隔离网25公里,对环库岸线、环库公路移动污染源等纳入实时监控范围,97.8公里汉江岸线实现监控全覆盖。
“绿色动力”迸发 激活经济引擎
8月6日,走进位于郧西县工业园区的中庸电力(郧西)集团有限公司,车间正有序生产高能效变压器、环保型开关柜和紧凑型箱式变电站等产品。
“能成为省级重点实验室,是因为我们有强大的技术、专利支撑。”中庸电力(郧西)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实验室副主任魏翔介绍,作为全省唯一一家县域省级重点实验室——新型配电技术与装备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联建单位,该公司将绿色低碳作为发展方向,不仅向国内外重点工程提供绿色低碳产品,而且厂区还引进了能效运维系统智慧平台,实现节能降耗。
近年来,该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现代产业体系,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智改数转、清洁生产“三个全覆盖”。
绿色添动力,碧波鱼儿跃。8月5日,在郧西县城关镇小河名优水产繁育基地,鳜鱼成群结队地在水中畅游。
郧西县河夹镇数智渔业基地 徐军摄
“这是鄂西北首次开展鳜鱼苗本土化人工繁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专家黄永涛介绍,郧西县与该研究所合作,成功突破配合饲料替代活饵驯化养殖鳜鱼技术,将鳜鱼驯饲成功率提高至80%以上,驯化周期缩短至21天。
截至目前,该县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建成亲本孵化基地2000平方米,水产繁育基地150亩,翘嘴鲌、鳜鱼、鲟鱼等种苗年繁育能力可达60亿尾,渔业年综合产值达15余亿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该县依托生态优势做好“山文章”,大力发展郧西马头山羊、仙姑玉眉茶等特色农业产业;探索发展林菜、林油、林茶等林下经济。2024年,该县发展以林油、林药、林菌、林草为主的林下经济面积20万亩,产值达8亿元。
坚持“湖北旅游、武当突破、郧西建功”。该县充分发挥好山、好水、好气候、好人文优势,主动融入串联“古都西安”与“仙山武当”两大国际旅游目的地的黄金节点。依托14家A级旅游景区、4家4A级景区、120余处景点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郧西段),高质量推进文旅、农旅、体旅融合发展,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先后荣获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中国文化百强县、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等称号。
(长江云新闻记者 赵龙文 通讯员 邹景根 陈国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