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产“恋爱”记丨支点观察:改革破冰!跨越“死亡谷”
科技“红娘”,让成果和企业直接面对面。然而,“心动”“牵手”只是漫漫长路的第一步。为了让科技成果顺利、高效实现转化,近年来,湖北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就是其中之一。本期《支点观察》,一起来看一场双向奔赴的“恋爱”背后,有哪些改革故事。
在武汉协和医院射波刀治疗中心,一场临床试验正在进行——借助这种高分子碘基定位物,肿瘤边缘清晰可见,可将放疗精确率提升30%,治疗时间缩短一半以上。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放射科总技师长 雷子乔:用碘代替金,目前在全球市场上都没有。
这一全球首创的碘基高分子新材料,是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罗亮教授团队研发的。项目2018年立项,2022年成果发表,但成果转化之路在第一关就被卡住了。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后、武汉碘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殷明明:最重要的是资金来源,我们接触的可能有大概50家投资人,觉得我们效果很好,但是风险也非常大,很难下定决心来进行投入。
这样的困境,并非个例。在我国,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不足10%。如何破局?2024年,团队找到武创院,通过“拨转股”机制,拿到数百万元资金支持,成立了武汉碘亮生物科技。
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科技发展部项目经理 钱超凡: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即使他失败了,但是只要他完成项目结题指标,那么我们也不再追责。我们会与项目团队共同享有知识产权,后续有继续开发的可能,武创院也是享有一定收益权的。
社会资本不敢投的钱,武创院为什么敢投?答案,藏在它的“基因”里。为破解成果转化难题,2022年,武创院启动运行,以“用”为导向,构建“早期拨转股+中期风险投资+成熟期产业资本介入”的持续助推孵化机制。
所谓“拨转股”,就是将财政资金作为科研课题经费,对成果转化项目公司予以支持,待到有市场化融资时,再把投入资金转成股份。
三年来,武汉市及东湖高新区每年向武创院投入财政资金10亿元,其中,以“拨转股”模式支持了50多个早期项目团队。
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科技发展部部长 张鹏:严格按照产业有需求、市场有前景、技术有优势、投资有价值来开展项目的遴选和决策。有一整套包容失败的规则,共同承担风险。
迈出成果转化的第一步,新问题又随之而来。为了将原材料变成产品,团队花了一年时间,寻找中试平台。直到今年初,才找到位于光谷的武汉高科器械园。在这里,过去需要2-3年完成的产品定型,半年之内就完成了。
武汉奥绿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经理 赵兴国:需要在10万级的洁净车间来做生产,通过中试放大来做出来100份甚至更多的样品,送检验所出具了合格的报告,我们就可以进行后续量产。
作为一家医工交叉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武汉奥绿新一直想开展中试服务,但一条中试线的投入往往过千万,他们无力承担。直到2024年,他们通过评审,成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可以聚集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资源共建,在用人、融资、绩效方面有高度自主权。
武汉奥绿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吴斌:聚医学人才、材料学专家,包括工程学的各种人才,形成开放式创新联合体。技术的许可或者是专利的作价入股,都得到了体制机制上的保障,既有动力又敢做。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科技发展战略中心主任 林洪:既享受企业的这个政策,也享受科研事业单位的(政策),甚至说也享受高校的一些优惠政策。
截至目前,湖北省已成立新型研发机构545家,总量位居全国前列。以武创院为例,启动运营3年多来,累计设立了28家研究所、57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7家公共服务平台、3大创新枢纽和7支产业基金,聚焦细分领域开展技术攻关,为每个项目挂上“专家号”,为成果转化全程护航。
(长江云新闻记者 汪佳睿 余旭东 谭思为 卞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