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产“恋爱”记丨支点人物:科技“红娘”张向向的三件“宝贝”
解决产业痛点的科技成果,对于市场来说魅力无限。但科研成果转化,需要经历对接、试错、迭代的漫长过程。为加速实验室成果走向市场,技术经理人这一职业群体应运而生——他们被称作科技“红娘”。接下来,我们来认识其中一位。
见到张向向时,她正在清点出差装备。几个不起眼的取样袋,是她从不落下的“宝贝”。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高级技术经理人 张向向:我想先取个样,回去问一下专家,怎么样能够做到早期防控病虫害。
今年是张向向当科技“红娘”的第七年。眼前这片花生田里,有她参与转化的成果——李培武院士团队研发的ARC微生物菌剂。这项成果攻克了提质、固氮两大世界难题,让长期困扰花生、大豆生长的黄曲霉素污染下降80%,增产15%。它在地里的表现怎么样?张向向每隔一段时间就来跟踪回访。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高级技术经理人 张向向:我要到田里看,真真切切吸收到植物真正的信息,对企业负责、对科学家负责、对我自己负责。
当好科技“红娘”,不仅要脚板勤,还要啥都懂,“身份”随时切换。有时,她是“销售”。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高级技术经理人张向向:早熟20到30天,能够提前上市。
有时,要当“法务”。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高级技术经理人张向向:个税减免都要符合相应的协作标准,我跟技术市场也会去对接一下。
有时,还要当“翻译”。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高级技术经理人张向向:听陈博士讲的应该是说还会提供一些配套技术的支撑。
湖北华占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程猛:把我们专家这种非常顶尖的这种技术,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让我们企业得到认知。
这样的“六边形战士”是怎样炼成的?在张向向的办公室里,我们发现了她的第二件“宝贝”——各类专业书籍。随手翻开一本,满满都是批注。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高级技术经理人 张向向:我们既要懂一定的科学技术原理,又要能懂市场的一些运行策略,比如说专利保护、谈判风险,有时候甚至要学一些心理学的内容。所以我们要像海绵一样,始终保持一个学习的状态,不能别人聊到的时候,我们完全“哑炮”了。
努力与付出,却成了“看不见的人”——当成果成功转化,科学家获得收益,企业家获得市场,科技“红娘”却默默退场。作为华中农业大学博士,为什么选择做“幕后英雄”?答案是藏在土地羁绊里的朴素梦想,这,是张向向的第三件“宝贝”。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高级技术经理人 张向向:回到村里去地里,陪我爸妈掰玉米锄油菜。我就发现诶?怎么长势还是这样的,跟我在实验里看到的新的技术、新的品种还是有差距的。我就更想要把农业的科技成果直接应用到大地上,真正让像我父母这样的人,他们能够真正地去用到。
从业7年,张向向参与对接成功的科研成果有30多项。将科技成果植根大地,最近三年,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成果转化58项,收入突破1.5亿元。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所长 张扬勇:今年公布的农村部公布的主推品种(主推技术),我们所里就有9个品种入选,这也体现了我们技术经理人这支队伍发挥的作用。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高级技术经理人 张向向:科学家以前就是我们求着他去聊,现在我们科学家会来找我。打个比方,已经从幕后的背景小角色,变成整场晚会的总导演、总策划了,跟我的梦想更近了一点。
张向向的微信头像,是十年前在华农拍下的蒲公英,茸毛轻盈饱满,蓄势待发。在湖北,像张向向这样的技术经理人有3800多名,他们就像托起种子的春风,把科技成果吹送到广袤的产业沃土。
(长江云新闻记者 祝如月 唐清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