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吸血鬼”到“软黄金”!随州夫妻把蚂蟥养成“致富宝”,年入50万
水蛭,俗称蚂蟥,因嗜吸人畜血液令人谈之色变。但在随县均川镇柳树河村水蛭养殖户胡晓雨夫妻二人的眼中,这可是货真价实的“软黄金”。
8月17日上午,央视《乡村振兴中国行》栏目走进这片特殊的养殖基地,记录下“吸血鬼”变身致富法宝的故事。
“为什么要放这么多螺蛳?”
“这些螺蛳可有大用处!”
清晨的养殖基地里,胡晓雨和翁静正忙着筛选螺蛳。清水冲洗、分拣大小,动作娴熟利落,不一会儿就装满了几大箱。“这些可不是普通螺蛳,是水蛭的‘营养餐’。”翁静笑着说,每天要给水蛭投喂上千斤螺蛳,五天一次的“大投喂”更是要消耗五千斤。记者在养殖池边看到,密密麻麻的螺蛳沉在水底,水蛭不时从网箱缝隙中探出头,贪婪地吸食着,水面上泛起细微的涟漪,这是属于养殖基地的独特生机。
说起养殖水蛭的初衷,胡晓雨打开了话匣子。2019年,安徽池州的亲戚向他们提起水蛭养殖:“当地家家户户靠这个增收,比养鱼虾省心,市场还俏。”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夫妻俩专程前往池州学习技术,从水蛭的习性到水质调控,把课堂笔记记得密密麻麻。“亲戚说‘好养活’,可真上手才知道这里面全是学问。”胡晓雨坦言。
回到老家随县均川珍珠庙村后,他们从仅有的半斤水蛭苗开始尝试。最初,两人把水蛭养在简易箱体内,没成想没过多久,大部分水蛭就因肠炎死去。“那会儿才明白,水质酸碱度、水温控制、投喂量,哪怕一点偏差都可能出问题。”翁静回忆道,虽然心疼,但乐观的她反倒安慰丈夫:“还好只买了半斤,就当交学费了。”
这次失败让夫妻俩更潜心钻研。他们每天守在养殖箱旁,记录水蛭的活动规律:水温超过30℃时要及时遮阳,水质发浑就得立刻换水,发现水蛭翻肚要马上隔离防治……两年时间里,他们摸透了水蛭的“脾气”,从半斤苗养到200斤成蛭,还总结出一套“网箱养殖+活水循环”的成熟技术。
2021年,信心满满的夫妻俩决定扩大规模。他们在柳树河村流转15亩土地,搭建起100个标准化网箱,引入附近的山泉水构建循环系统,让水蛭在洁净的活水环境中生长。当年10月,首批3200斤水蛭丰收,以160元每斤的价格售出,纯利润达50余万元。“拿到钱那天,我们俩激动得没睡着,这比在外打工强多了。”胡晓雨说。
如今,尽管水蛭市场价格随养殖规模扩大有所波动,但依靠稳定的技术和销路,夫妻俩每年仍能有可观收入,“现在村里不少人来请教技术,我们都毫无保留地教。”翁静说,希望能带动更多乡亲加入,把“软黄金”的生意做得更大。
为何水蛭能从“吸血鬼”变成“香饽饽”?原来其药用价值早已被认可。干燥体炮制后是传统中药,能破血通经、逐瘀消癥,是治疗血瘀经闭、中风偏瘫的常用药;现代医学更从其唾液中提取出水蛭素,这种高效抗凝物质是抗血栓药物的重要原料,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作用显著。此外,水蛭在生物研究领域也有一席之地,市场需求持续稳定。
从令人胆寒的“吸血鬼”到乡村振兴的“致富宝”,胡晓雨夫妇用五年时间证明:不起眼的小生物里藏着大机遇。正如央视镜头里展现的,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养殖基地里,每一条水蛭的生长,都在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故事。
(长江云新闻记者 张燃 周科屹 通讯员 聂峥 江开军 朱国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