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星星”的“丫丫妈妈”,谢谢你给我不灭的光!——追记荆门市掇刀区优秀共产党员王冬苹
王冬苹,女,汉族,1979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生前担任荆门市掇刀区志愿者协会秘书长。她深耕公益13载,以“助人为乐”为信条,用脚步丈量爱心半径,用真情温暖困境群体,先后荣获湖北省优秀志愿者、荆门市道德模范、荆门市十佳优秀志愿者、荆门好人、荆门五星志愿者、荆门市文明市民、掇刀区首届道德模范等称号,其家庭于2021年被评为荆门市最美家庭。今年7月22日,王冬苹因病去世,被追授“荆门市掇刀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擦星星”的“丫丫妈妈”,
谢谢你给我不灭的光!
——追记荆门市掇刀区优秀共产党员王冬苹
她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颗星星,只是有时蒙了灰。”她就是那个“擦星星”的“丫丫妈妈”——王冬苹。13年来,她用脚步丈量爱心,用真情温暖荆城,从一名公益参与者成长为引领者,擦亮了无数蒙尘的“星星”,带给孩子们不灭的光。
缘起善意:从“被温暖”到“播撒光”
201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冬苹结识了在医院关怀住院残疾人的义工“妞妞姐”。“自己淋过雨,总想为别人撑伞。”这份被关爱的触动,让王冬苹毅然踏上公益之路。起初,她重点关注残疾人群体,参与市义工联残疾人互助项目——教残疾人扎气球,带着他们“助人自助”。为了让残疾人的劳动果实转化为实际收入,王冬苹主动承担起义卖组织工作。在龙泉公园门前的首次义卖中,她带领30多位家长和孩子,仅用几小时就筹得800余元爱心款。这次活动让她坚信:公益不是简单的施舍,而是要“授人以渔”。此后,她坚持定期组织义卖,帮助多名残疾人实现自食其力,让他们在劳动中重拾尊严,看到希望之光。
爱的光芒,照到生命的每一个角落。
2016年,掇刀区志愿者协会成立,王冬苹被推选为协会理事。她牵头负责“爱心伴成长”“童享阳光”项目,将爱的目光投向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组建起一支稳定的志愿者团队,用细节织密“关爱网”,用真情点亮“困境星光”。
“定期沟通+入户探访”,“丫丫妈妈”一做就是10余年。逢年过节、寒暑假期,500余次电话询问孩子生活学习情况,嘱咐安全注意事项。100余次入户探访,协助解决孩子们的难题,小到为孩子们更换破洞的鞋子、购买冻伤药膏,大到协调学籍、链接社会各种各样的爱心资源。
一面播撒光,一面反射光。王冬苹带领孩子们冬至日为环卫工人送饺子,引导孩子们与劳动者共情;清除路边垃圾,体会奉献的快乐;走进消防支队包粽子庆端午,感受和谐社会大家庭的欢乐和温暖……200余场活动不仅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更在他们心中播下“奉献与爱”的种子。从这时起,她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丫丫妈妈”。
第一次来到恩恩的家,眼前的画面便刻在了王冬苹心里:七楼顶楼的昏暗房间里,孩子在破烂的餐桌前沉默写作业,70岁的爷爷抹着泪说,孩子母亲是聋哑人,父亲患精神病,全家靠他打零工过活。从此,王冬苹成了这个家的“常客”:送米、油和学习用品,周末接恩恩参加活动,联系大学生为他补习,邀请心理咨询师疏导情绪,细心呵护着恩恩成长的每一步。2019年8月,王冬苹为恩恩找到一对一资助人,每月500元资助金将持续至其大学毕业。曾经内向的恩恩变得阳光开朗,聋哑母亲用手势比划感谢,父亲想磕头致谢,爷爷送来“恩重如山”的锦旗。看着这家人的生活明亮起来,王冬苹倍感欣慰——这份双向奔赴的温暖,是对她最好的回馈。
这些年,王冬苹每年出资5000元帮扶儿童,并为33名困境儿童找到一对一资助人,资助金额超过50万元。“你们只管读书,经济困难我来解决!”是她对孩子们郑重的承诺。
精进笃行:一颗“匠心” 一路坚守
公益之路,远不止一个“爱”字。唯有专业,才能走得更远。
王冬苹始终以“专业”为标尺,不断精进志愿服务的质量。她深知,志愿服务不是仅凭热情与爱心的“一腔孤勇”,更需要科学的方法与规范的管理。为此,她多次奔走于各地交流学习,将“项目化运作”“精准化帮扶”等先进经验带回荆门。参加省级、市级志愿者骨干培训,把“儿童心理疏导”“应急救援基础”等专业知识融入日常服务,让每一次关爱都更贴合孩子的真实需求。
对自己带领的志愿者团队,她“严”字当头。“服务对象的需求永远是第一位的。”王冬苹在团队中反复强调。她要求志愿者入户前必须提前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与性格特点,避免触碰敏感话题;与孩子交流时要蹲下身子,用耐心倾听代替主观评判;活动物资必须先检查安全性,哪怕是一颗糖果也要确认成分……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和严苛的要求,实则是她对“尊重”二字的较真。她说:“我们面对的是一颗颗脆弱又敏感的心,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伤害。对团队严一点,就是对孩子们的未来负责。”
一颗“匠心”,一路坚守,踏平坎坷。2024 年,王冬苹因脾脏出血入院治疗,肝病一直未被发现,直到2025年上半年,王冬苹的身体已发出多次“警报”,但她始终放不下手头的志愿服务。“天元鼎”涮锅现场需要志愿者维持秩序,她忍着腹痛,在烈日下协调物资补给;第六届全国肢残人轮椅马拉松赛中,她提前一周就开始部署志愿者团队,每个细节都亲力亲为。有人劝她“歇歇吧”,她总是笑着摆手:“我在现场心里才踏实。”这份“放不下”的执念,让她在病痛与责任间,永远选择后者。
“最美家庭”:一盏不熄的公益灯火
王冬苹的公益路,从不是孤军奋战,而是血脉相传的默契。这个荣获荆门市“最美家庭”称号的小家,用13载的相守同行,将“奉献”二字酿成了家风中最醇厚的味道。
丈夫张勤是王冬苹最坚实的后盾。自2011年被妻子的热忱感染,他便成了她公益路上不离不弃的“全职搭档”:活动缺物资,他开自家车跑遍全城采购;运输有困难,他主动扛起装卸重担;每次出发前,他总会默默备齐应急药品、饮用水,连志愿者的防晒帽、服务对象的喜好都考虑周全。13年,这对夫妻“出钱、出车、出力”的清单早已写满岁月,却从未因琐事争执——他们心中装着同一个信念:“能多帮一个是一个”。
每月集中入户探访,总有几位上职高、高中的孩子因周末补课难以碰面。王冬苹夫妇便特意关掉自家店铺,在孩子晚自习结束的深夜,驱车赶往学校附近。昏暗路灯下,他们常坐在路边石凳上,听孩子们分享课堂趣事、倾诉学业压力。临别时,夫妇俩总不忘塞去热乎乎的夜宵:“有困难别藏着。”这份“追着光去见面”的执着,让孩子们深深懂得:无论多晚,总有一束温暖的灯火为他们守候。
这个家庭的公益灯火,藏在代代相传的善意里。
夫妻互敬互爱,尤其注重子女品德教育,鼓励儿子参军报国。疫情期间,王冬苹腿伤未愈仍带头逆行,带领丈夫和刚入大学的儿子,将375件防疫物资分送至各志愿服务点,并自费为15名独居老人送去米面油和防疫用品。儿子跟随母亲深入社区参与抗疫,被评为荆门市“抗疫先进个人”。在部队服役的他常说:“爸妈教我的,帮人就是帮自己。”
13年公益路,8000余小时的坚守。王冬苹从“参与者”成长为“引领者”,用大爱为困境儿童撑起一片晴空,更以行动感召众人同行。如今,她帮助过的孩子中,有的考入大学后加入志愿者协会,有的用奖学金回馈社会——一颗颗由她悉心擦亮的“星星”,正将光芒折射给更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