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告诉未来丨95岁新四军报务员万众一讲述抗战故事 80年前,他亲手抄收日本投降电报
2021年深秋,红安县李先念故居。一位佩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的老者,在李先念画像前深深鞠躬,痛哭失声:“我是万众一,来看看老首长!”
他,是新四军老战士、报务员万众一。生于贫苦,幼年失怙。1939年,李先念率部游击,曾借住其家。革命星火,点燃少年赤心。
今年6月,山城重庆。记者踏进万众一的家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中国共产党万岁”——门楣上墨迹如新的春联,字字千钧,赤心昭然。
万众一在红安。(红安融媒供图)
万众一。(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曹雯 摄)
客厅内,这位95岁的老人昂首高唱抗日儿童团战歌:“冲冲冲,大家来向前冲,怕什么飞机炸、大炮轰……”歌声激越,瞬间穿越烽火。
1939年,年仅9岁的万众一加入抗日儿童团,后又加入新四军;15岁时,他已是一名报务员。抗日的电波、解放的号令,曾在他指尖穿梭于硝烟之中。
目睹日军暴行,9岁加入抗日儿童团
1930年,万众一出生在湖北应城一个贫苦农家。由于是家中最小的儿子,按当地习惯,乡邻都叫他“小毛”。
父亲早逝,全家生计的重担便压在母亲和大哥肩上。小小年纪的万小毛,便开始为别人家放牛。
1938年,武汉沦陷。日寇的铁蹄踏进村庄,万小毛目睹了日本鬼子“扫荡”的暴行:抢走牲畜粮食、掳掠妇女,连他家赖以生存的耕牛也未能幸免。
“小鬼子杀光、烧光、抢光,坏透了!”国仇家恨深深烙印在少年心中。
第二年,年仅9岁的万小毛加入了抗日儿童团。“那时我个头小,才一米二出头。”老人回忆道,“常在村口大树下站岗,或在山坡放牛作掩护,为游击队打探、传递重要情报。一封‘鸡毛信’,就是一份胜利的希望。”
在那烽火岁月里,无数像他一样的孩子集结在儿童团的旗帜下。他们不仅学习、劳动,更肩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拿汉奸、站岗送信等重任。
虽年纪尚幼,但组织的教导早已刻入骨髓。万小毛和伙伴们始终铭记着铁一般的“五不”规约:不上日军当、不念日军书、不对日军说实话、不替日军干事、不当亡国奴!
“要想从我们口中套出小学位置、干部姓名或武器藏处?难如登天!”他目光坚定地说。
烽火硝烟中,嘹亮的抗日歌谣是孩子们的精神支柱。时至今日,那熟悉的旋律仍常在老人耳畔回响。忆及往昔,他不禁低声吟唱起来:“东洋鬼子的大炮,打进了我们的家。打死了爸爸,又枪杀了我亲爱的妈妈。哭啼有什么用处,参加抗日军,打走了鬼子才是我们儿童的光荣!”歌声里,饱含着血泪国仇,更激荡着不屈的斗志与必胜的信念。
万众一翻看以前的照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少哲 摄)
李先念和万众一在宣化店合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少哲 摄)
万众一手捧与李先念合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少哲 摄)
李先念给他取名,寓意“万众一心为人民”
客厅中央,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将当年的烽火岁月定格在相框里。
照片上,高大威武的李先念身旁,少年万众一身着宽大军装,英气勃发。
80年风云际会,风霜染白了曾经少年的双鬓。眼前的老人,听力已不如前,但眼神清亮,声音洪亮,回忆往事依然精神矍铄。
“这是我十五岁时,在宣化店和李先念同志的合影。”布满岁月刻痕的手轻抚相框,老人声音微颤,“这照片背后啊,还藏着个故事呢。”
按其家乡旧俗,男子成婚方取大名。因此,投身革命前,他只有小名。
1939年,李先念率部在鄂游击,借住在万小毛家里。看到眼前的孩子机灵伶俐,尚无大名,李先念欣然提笔:“就叫‘万众一’!”——取“万众一心”干革命之意。
见李先念十分随和,万母随即央求:“听说你们共产党为穷人办事,穷人家的孩子上学不要钱,能管饱肚子,你把我娃带出去?”。从此,李先念将他带在身边,边识字,边做些勤务工作。
1944年,万众一被选送到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学习收发电报,自此与电波结下毕生之缘。
“报务最磨性子。”几张毛边纸、一支小铅笔、一块小木板,便是全部工具。一有空,他便坐下练习抄报,听辨、拍发、抄收……手指磨出血泡与硬茧,也练就了扎实功底。
因长期从事电报工作,万众一手上仍有厚厚的茧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少哲 摄)
时至今日,那急促的“嘀嗒”声,以及其中蕴含的数字、字母的密码,他仍清晰记得。指尖发电报磨出的老茧,依然清晰可见。
“日子虽苦,却没人叫苦。”老人回忆道,“报务员虽不上前线,却在无形战场架起情报桥梁,支撑着每一次战斗。肩头重担,不言而喻!”
“这名字,跟随我一生。我当时年纪小,不懂这名字的分量。”老人顿了顿,声调深沉,“后来才明白,‘万众一’就是万众一心为人民!它早已刻进骨血里。”
收到日军投降电报,整个司令部都沸腾了
“日军投降了!”1945年,年轻的报务员万众一收到从延安发来的电报,亲口念出这句石破天惊的电文。
“当时是我亲手收到电报,整个司令部的人都沸腾了!这一刻,我们等得太久了!”时隔多年,回忆那个振奋人心的时刻,老人眼中依然泛起晶莹,声音微微颤抖。
万众一一刻也不敢耽搁,和电报科同事一起翻译好电报内容,立即从大悟起身前往宣化店,送给当时在宣化店的李先念。“我要在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报告给首长!”
接过电报后,李先念反复凝视每一个字后,眉头舒展,眼中交织着胜利的欣慰与不易的感慨。
“立刻通知下去,召开紧急会议!”胜利的喜悦迅速转化为行动的力量,他迫不及待地开始部署下一阶段工作。
捷报所至,群情鼎沸。宣化店的同志们闻讯,将这位带来胜利消息的年轻报务员团团围住,奔走相告。那场景,深深烙印在万众一的记忆里,至今鲜活如昨。
“战争极其残酷,胜利浸满血泪。生在和平年代的人们,定要懂得珍惜!”他语气沉重。
中原突围、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西藏……一个个硝烟战场,万众一都担任电报收发工作,并在淮海战役中荣立三等功。
转业投身地方建设后,万众一先后任职于重庆市电信局、市针织公司等部门。
2021年深秋,91岁高龄的新四军老战士万众一,踏上了魂牵梦绕的荆楚故土。怀着最深切的缅怀,万众一专程前往红安,拜谒李先念故居。凝视着旧居院落,抚摸着李先念亲手制作的桌椅、木梯……老人情难自已,泪水无声滑落。“今日幸福,是先辈用血汗和生命换来的,永世不忘。”老人低语。
万众一在红安。(红安融媒供图)
万众一接受湖北日报记者采访。(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少哲 摄)
采访结束时,窗外的阳光正暖。万众一目光炯炯,话语铿锵:“现在,共产党更加兴旺发达了,祖国更加强盛了,社会更加稳定了,人民生活也更加美好了,你们年轻人要把接力棒接好、接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