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采矿脱贫”到“生态富民” 尧治河村践行“两山”谱新篇
作为“两山”理念实践创新基地,襄阳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依托磷矿资源,通过“劈山修路、炸石开矿”实现脱贫,但也面临资源枯竭与生态破坏的困境。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从“工业立村”到“生态兴村、旅游富民”,当地用30年时间书写了一部资源型村庄的振兴史诗,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生态优先、文化为魂、党建引领的鲜活样本。
平均海拔超过1600米的尧治河村,曾是襄阳最偏远、最贫困的山村。1988年,村党委一班人以“要苦先苦党员,要死先死干部”的拼搏精神,带领群众劈山修路、开矿办厂。伴随着道路开通,一车车磷矿石被拉出山,尧治河村集体经济有了第一桶金。
襄阳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党员 杨占杰:在全村的努力下,电也通到村里来了,村民买车、电视、高档电器一类的。(村里)有很大的变化。
村民腰包鼓了,代价却是森林被砍伐、山体被削平的满目“伤疤”。是继续粗放式开采,还是壮士断腕。尧治河村在阵痛中开启了一场关于转型的探索。
襄阳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村民 王天平:当时矿关了,(有些村民)还是想到怕以后没有经济来源了,就是有点害怕。
襄阳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党委书记 孙开林:取得了第一桶金以后,我们就考虑到生态环境的重要,不能长期再这样下去,就会给我们带来灾难性的破坏,所以说在这个时候我们把露天开采的进行了一刀切,全部进行了关闭。我们(去)大专院校特别是地矿部门请了这些专家学者,对我们矿石的开采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划。
转变矿业发展模式,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2011年,尧治河村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成立磷工程研发中心,致力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组织、再思考的矿业循环经济研究,多项成果获得了国家专利。2021年,村里投资3000万元建设的智慧矿山监测平台投入使用,200多个传感器实时监控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指标。
襄阳保康县尧治河舜磷矿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祝文飞:我们现在矿井水处理系统采用的是磁混凝系统,泥土和杂质能快速进行分离,每小时可以处理矿井水400吨。经过处理后的矿井水能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可以直接用于农田灌溉、旅游环境营造。
襄阳保康县尧治河舜磷矿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许太国:我们一个月采矿会产生大约15000吨的矿渣,基本上就把这个废渣全部用到井下充填,虽然增加了人工成本,但是保护了环境。
从治山到治水,尧治河村先后三次修改《村民自治章程》,将山林植被、野生动植物保护等事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还同步构建起了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曾经“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矿区,如今层峦叠翠、鸟语花香。
襄阳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党委委员 吕泳和:全村累计建立30个生态管护岗,运用无人机巡护森林,推行“垃圾银行”,村民分类投放可兑换生活用品,这些举措使森林覆盖率回升至92%,负氧离子浓度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空气清新”标准的5倍。
从矿山到青山,从“伤疤”到氧吧。在“两山”理念的启发与感召下,尧治河人实现了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华丽转型,荣获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等金字招牌,年接待游客超过1500万人次。
襄阳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村民 张贤菊:空气也新鲜,喝的都是山泉水,适合在这里养生。
襄阳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党委书记 孙开林:过去矿山千疮百孔,经过生态修复,绿水青山要变成金山银山,发展旅游。尧治河现在一个村旗下有3个4A级景区,老百姓可以说在家门口挣得到钱,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
长江云新闻记者 李晓雨 廖云翔 张雪晶
襄阳台 施秋阳 周俊 保康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