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阳新:巾帼力量绘就乡村治理新图景
在黄石阳新县龙港镇,一场由党建引领方向、妇联搭建平台、妇女主动参与的乡村治理实践,正以蓬勃之势铺展。从殊溪村的庭院焕彩到坜上村的村容蝶变,从岩泉村的乡风沐暖到汪家垅村的产业兴荣,妇女们以“半边天”的担当活跃在乡村振兴各条战线,用智慧与汗水书写着“党建带妇建”的鲜活答卷。
清晨的殊溪村,“巾帼共建队”的身影总准时出现在村组巷道。15名妇女头戴防护帽,手持扫帚、铁锹,清杂草、运垃圾,成为“清洁家园”行动的主力军。“从前垃圾乱堆像‘污点’,现在姐妹们一起动手,家门口比城里小区还干净!”队员陈春兰擦着汗,笑容里满是自豪。在她们的带动下,村民从“要我清洁”转为“我要清洁”,全村人居环境彻底“靓”出了新颜。
“张婶,李家媳妇不是故意打翻你家菜篮的,年轻人手脚忙乱难免了……”午后的村头凉亭里,“巾帼调解员”王爱香正耐心劝解邻里纠纷。村里3名有威望的妇女组成调解队,凭借“唠家常”式的沟通,半年来成功调处宅基地纠纷、婆媳矛盾、邻里纠纷等10余起。村民舒建国感慨:“以前为点小事就红脸,现在有她们出面,大家都能心平气和解决问题,村里风气好多了。”
傍晚时分,“爱心妈妈”们分头来到留守儿童家中,辅导作业、检查功课。针对村里留守儿童多的情况,村党支部联合妇联开展“爱心妈妈结对”活动。村民明晓芬结对照顾2名孩子,每周都给他们洗晒衣物、做顿热乎饭。“孩子们父母在外打拼,我们多照拂些,他们才能安心挣钱。”如今,孩子们的作业本上多了批改的痕迹,脸上多了灿烂的笑容,“妈妈们”的陪伴让留守时光不再孤单。截至目前,4名“爱心妈妈”已结对帮扶7名留守儿童,成为孩子们口中的“第二个妈妈”。
殊溪村的实践只是龙港镇“党建带妇建”的一个缩影,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类似的故事正在各村上演。
坜上村“清洁家园”行动中,妇女们自创“三包责任制”:包门前卫生、包绿化维护、包垃圾分类。村民刘巧玲不仅把自家小院打理得像花园,还带动周边5户人家加入“美丽庭院”创建活动。“以前觉得搞卫生是村干部的事,现在看着村里干干净净,自己住着也舒坦。”如今村里的“巾帼共建队”已扩展到40多人,村容村貌大变化让其他乡村的人纷纷慕名而来,参观“取经”。
在岩泉村,妇女力量融入乡风文明建设。村妇联组织“好媳妇、好婆婆”评选,让村民王桂英深受触动。“以前总觉得婆媳难处,现在看着别人家和睦相处,自己也学着多体谅。”村里还组建了巾帼文艺队,把移风易俗、反诈宣传融入文艺汇演,既丰富了生活又播撒了正能量。
在汪家垅村,妇女们积极投身产业振兴,释放“她力量”,展现“她风采”。在村党支部支持下,100多位曾经困于家庭琐事的农村妇女走进村办畜牧器械企业,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蜕变。“从前守着孩子围着锅台转,日子过得细碎又迷茫;现在和姐妹们一起学技术、搞生产,一年稳稳挣下2万多,腰杆也挺直了!”村民张翠萍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她们用灵巧的双手编织出家庭的幸福图景,更以集体的力量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鲜活动能。
河东村聚焦妇女权益保障,成立了巾帼维权小队,每月20日开展婚姻家庭纠纷排查,及时调处风险隐患。村民刘梅曾因丈夫家暴陷入无助,维权小队上门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最终妥善化解问题。她感激地说:“以前受了委屈只能往肚里咽,现在有地方说理,感觉有了坚实靠山。”截至目前,维权小队协助解决妇女婚姻家庭纠纷8起,让“妇女能顶半边天”不仅是口号,更成了实实在在的保障。
“龙港镇的实践证明,抓好党建带妇建,能为乡村治理注入强大动力。”镇党委副书记邢国和深有感触地说。近年来,龙港镇始终坚持把妇建工作纳入党建工作总体布局,通过“支部建在村上、妇联紧跟其后”的模式,选优配强妇联干部,建立“支部书记+妇联主席+妇女代表”联动机制,让妇女工作有阵地、有队伍、有活力。
如今的龙港镇,妇女群众既是政策宣传的“代言人”,又是矛盾调解的“和事佬”;既是人居环境的“守护者”,又是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她们用细腻的心思化解邻里矛盾,用勤劳的双手改善村容村貌,用坚韧的毅力发展特色产业,让“党建红”引领“巾帼红”,“巾帼红”点亮“治理优”,共同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正如龙港镇党委委员、妇联主席周凌颉所说:“妇女力量激活了,乡村治理就活了;妇女工作做好了,乡村振兴就更有底气了。”
从村级“小试点”到全镇“大格局”,龙港镇党建带妇建的实践正在这里不断深化。随着越来越多的妇女主动参与乡村治理,这支“巾帼铁军”必将在推动龙港镇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书写更多精彩篇章。
通讯员:盛海红、宋红
一审:许岚
二审:张贵华
三审:朱兰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