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作为建支点丨“支点建设”需要什么样的干部?
伟大的事业,需要有担当、有作为的人来完成。如何锻造一支堪当支点建设重任的干部队伍。接下来,《支点面对面》,我们特别邀请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唐爱军、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冰两位专家参与讨论。唐教授,您是如何看待在加快建成支点中,湖北干部的作用呢?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唐爱军:毛泽东同志曾深刻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此次湖北印发《意见》专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正是深刻洞察到干部在新征程中的关键作用,通过树立重实干实效的导向,选拔重用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让有为者有位,全方位激发干部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主持人 华正:我们注意到,《意见》对当前部分干部存在的不想干、不会干、不敢干等痛点问题,做出了有针对性的要求和规定。一是砸碎“铁交椅”。破除“论资排辈”、打破“隐性台阶”,凡在支点建设中冲得出、扛得住的干部,优先安排关键岗位、晋升职级。二是竖起“曝光台”。构建“一网监督”曝光平台,让“躺平者”无处遁形、无法混日子。三是晒出“成绩单”。建立领导干部“实绩清单”,敢做善成者优先纳入优秀干部库。
主持人 华正:湖北对干部“不想干、不会干、不敢干”的问题“动真格”的做法,唐教授,您怎么看?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唐爱军:我们从《意见》内容来看,“动真格”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的刚性举措,第一个是选拔“上”的通道更通畅,打破了论资排辈的桎梏;第二个是调整“下”的标准更具体,让“躺平者”无处遁形;第三个是“上”“下”联动形成闭环,彰显制度严肃性。既建立“敢做善成优秀干部库”,为实干者铺路,又通过组织处理、严肃问责,让不作为者“让位”,最终让干部队伍形成“奋勇争先 建功立业”的氛围。
主持人 华正:“重品行、重实干、重实绩”是《意见》的鲜明导向,其中,“重品行”被放在最前面,我们来请教一下王冰教授,对此,您的观点是什么?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王冰:我们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一直都把品德放在实绩、放在能力的前面,因为当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品德,他后面才能够在实践当中做出更好的成效,所以说在这个文件当中,一开始它就提出了我们的政治担当、历史担当、责任担当,这些担当实际上也是对品行的要求,只有在品行的基础之上,我们的能力、实践、实干、政绩才有真正的依托。
主持人 华正:攻坚需要真功夫,《意见》直指能力短板,干什么精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比如:拓宽视野,组织干部赴发达地区学习取经,摒弃“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盆地意识;淬炼专长:“关键少数”政治能力提升、领导班子整体功能增强、行业系统干部专业化水平锻造;注重实战:推动干部跨领域跨部门跨层级交流、选派干部到吃劲岗位和基层一线挂职锻炼。对于这些举措,唐教授您怎么看?尤其是中部省份的干部,有哪些可以重点学习的?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唐爱军:对于中部省份干部而言,有诸多重点本领方向值得习得。其一科技创新引领能力,我们以武汉光谷为例,其在光电子信息产业迅猛发展,干部需掌握产业发展趋势,扶持政策制定、创新平台搭建等知识,吸引创新企业与人才扎根,助力产业实现从跟跑向领跑的转变;其二区域协同发展统筹能力,像长江中游城市群,因此干部需要协调城市间产业分工、交通互联互建、生态共保共治等等事务。
主持人 华正:敢干,还要会干,干部畏手畏脚,根子在于“洗碗越多,摔碗风险越大”。《意见》旗帜鲜明为担当作为的干部撑腰鼓劲。比如:明晰“容错”边界线,撑起“澄清”护身盾,搭好“重启”回归梯。我想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消解干部的“畏难情绪”,催生“敢作为、愿作为、善作为”的内在自觉,请问王教授,您怎么看待这种“宽容”。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王冰:其实在现实当中的政府管理、公共政策的制定都是非常复杂、非常困难的,那么在实践当中出现各种失误、出现各种错误,其实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我们一定要区分是品德上的重大的失误,和他个人因为努力、因为敢闯、因为创新、因为实验,所发生的一些偏差所导致的问题,要把这两者严格区分开来,像人工智能AI ChatGPT,包括我们国家的DeepSeek,这些创新其实都是年轻人做出来的,那么我们政府官员,其实现在也需要大力提拔年轻的领导干部,让他们去闯,让他们去制定新的政策,同时对于他们在创新的过程当中加以大力的保护,对于我们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主持人 华正:好的,谢谢两位专家。说到底,支点建设要的不是“盆景干部”——貌似枝繁叶茂,却难经风雨;要的是能扛压力、能打硬仗的“水杉干部”——根扎得深、杆长得直、风雨越猛越挺拔!当“熬资历”变成“拼战绩”,“不敢干”换成“放手干”,我们相信,湖北必将撑起中部崛起的千钧重担!
(长江云新闻记者 吴彤 林中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