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湖北咸宁:讲好抗洪精神思政课 凝聚建成支点奋进力量

长江云新闻  2025-08-10 19:44:13
分享到:

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荆楚大地的生动实践中展现出独特价值。这些伟大精神既凝结着湖北人民的奋斗智慧,更彰显着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品格。咸宁作为抗洪精神的重要发源地,咸宁人民在防汛救灾斗争中生动诠释了抗洪精神的时代内涵,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实践成果。将抗洪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建设,通过创新教育载体、丰富实践形式,充分激活其时代价值,为咸宁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动力,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贡献智慧力量。

一、抗洪精神赋能支点建设的时代逻辑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也是一个地区发展进步的内在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在区域发展的实践中,精神力量与物质建设相辅相成。咸宁地处长江中游南岸,境内江河湖泊密布,历史上多次经历洪涝灾害考验。在一次次与洪魔的抗争中,咸宁人民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这既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咸宁地域的生动体现,也是激励当地干部群众战胜困难、推动发展的精神旗帜。

当前,咸宁正锚定“建设特色产业增长极、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目标,奋力在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当先锋、作贡献。这一“支点建设”的实践过程,本质上是一场需要攻坚克难、团结协作的长期奋斗,既需要政策支持、项目带动等硬支撑,更需要精神引领、文化凝聚等软动力。抗洪精神所蕴含的“顽强拼搏”的价值追求、“众志成城”的团结意识、“坚韧不拔”的奋斗姿态,与支点建设的内在要求高度契合,为区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赋能。

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承担着传承精神、凝聚共识的重要使命。在支点建设的背景下,讲好抗洪精神思政课,不是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是要通过理论阐释、实践引导,让抗洪精神成为干部群众思想上的“定盘星”、行动上的“指南针”,将精神力量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实际行动,这正是精神赋能支点建设的时代逻辑所在。

二、抗洪精神是支点建设的特殊资源

抗洪精神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在咸宁这片土地上经过实践检验、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精神财富,其价值体现在历史传承、实践指导和文化认同三个维度。

从历史传承维度看,抗洪精神承载着咸宁人民的集体记忆和价值追求。咸宁临江滨湖的地理特征,决定了防汛救灾始终是关乎民生的大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咸宁先后经历了多次特大洪水考验,从长江干堤抢险到中小河流治理,从转移受灾群众到灾后重建家园,无数党员干部、解放军战士、普通群众冲锋在前,用汗水乃至生命诠释了责任与担当。这些精神特质经过岁月沉淀,成为融入咸宁人血脉的文化基因,为支点建设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滋养。

从实践指导维度看,抗洪精神为支点建设提供了方法论启示。支点建设面临着产业升级、生态保护、城乡统筹等多重任务,每一项任务都如同一场“攻坚战”,需要破解发展难题、应对风险挑战。抗洪精神中“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斗争意志,引领咸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成为咸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行动指南;“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顽强品格,在咸宁构建“5+4”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得到生动诠释。

从文化认同维度看,抗洪精神是增强区域凝聚力的重要纽带。支点建设需要全市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而文化认同是凝聚力量的基础。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中,簰洲湾作为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成为抗洪斗争的典型。抗洪精神不仅是簰洲湾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咸宁人民的精神象征,能够跨越年龄、职业、地域的差异,引发广泛的情感共鸣。这种基于共同记忆和价值追求的文化认同,能够有效增强人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为支点建设汇聚起“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强大合力。

三、构建抗洪精神“大思政课”的三大路径

将抗洪精神转化为支点建设的动力,需要构建与区域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思政课体系,通过学校、社区、机关企业三大阵地的协同发力,让抗洪精神真正入脑入心。

(一)以学校思政课筑牢青年信仰之基

青少年是支点建设的未来力量,学校思政课需将抗洪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在课程设置上,应推动抗洪精神与现有课程体系有机融合。中小学可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设“咸宁抗洪故事”专题;高校可设置“抗洪精神与青年担当”研讨模块。课程内容需突出地域特色,重点挖掘咸宁在历次抗洪中的典型案例。

实践教学是增强育人实效的关键。应整合本地红色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参观簰洲湾98抗洪纪念馆等场所。开展“寻访抗洪英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采访参与过抗洪的老党员、基层干部,形成实践报告或微视频。

(二)以社区思政课凝聚基层治理合力

社区是支点建设的基本单元,需通过思政课让抗洪精神融入基层治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建“抗洪精神宣讲团”,通过“故事分享+互动问答”的形式开展宣讲。可在社区举办“抗洪精神主题文化节”,通过书画展览、文艺汇演等形式展现居民对精神的理解和践行。

(三)以机关企业思政课强化责任担当

机关企业作为支点建设的中坚力量,要通过思政课将抗洪精神转化为实干动能。在机关单位,开展“抗洪精神与履职担当”专题教育;在企业领域,将抗洪精神融入生产实践,设立“抗洪精神先锋岗”,开展技能比武和应急演练。

通过构建“学校—社区—机关企业”三位一体的思政课体系,将抗洪精神融入教育、治理、生产等各个领域,为咸宁支点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抗洪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长期奋斗实践中淬炼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抗洪精神深度融入思政课建设体系,既能赓续红色血脉、厚植文化根基,更能为咸宁打造战略支点提供不竭的精神动能。通过构建系统化、多维度的思政教育实践机制,使抗洪精神在新时代迸发新的时代价值与实践伟力,为咸宁实现高质量发展、助推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提供坚实的思想支撑与精神引领。

(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周珍)

责任编辑 解清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