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干部素质提升年丨“爱心裁缝铺”熨帖邻里心
8月1日大清早,宜昌市猇亭区桐岭社区兴隆小区的党群连心驿站里,“嗒嗒嗒”的缝纫机声就响起来了。66岁的龚名娥戴着老花镜,正眯着眼给一条裤子收腰,针脚走得又匀又密。每周五她准时开工,这个被大伙儿叫作“爱心裁缝铺”的小角落,如今比菜市场还热闹。
从“打游击”到“有个家”
龚奶奶正在缝纫。(记者 张泽牧 摄)
“以前社区居民找龚奶奶改衣服,得在小区凉亭碰运气。”桐岭社区党委委员王雅琴指着墙上的排班表,“现在好了,驿站给她腾了地方,每周五上午8点半到12点,居民到点来就行。”
猇亭区贯彻落实“干部素质提升年”部署以来,按照“合民意、质量好、可实施、可持续”原则,科学合理办好民生实事。2025年初,兴隆小区点状治理工作专班开展敲门走访,工作人员发现小区里三成都是65岁以上的老人,部分居民反映改补衣服困难。
桐岭社区书记董大云说:“婆婆爷爷们的事等不起,群众既然反映了,我们就马上办。”经过开会讨论,大家发现,社区居民龚名娥,退休后总是免费帮邻居缝缝补补,“有时候带回家的活儿能堆半床”。
“群众有难处,咱就得搭个桥。”3月中旬,经过多番比较,社区把连心驿站的闲置空间收拾出来。居民冯发忠捐了台旧缝纫机,龚名娥的“流动针线包”有了固定地点。4月,“龚奶奶爱心裁缝铺”成为猇亭区首家公益性特殊门店。
龚名娥这手艺可不是吹的,干了40多年裁缝,啥活都拿得下。上周张阿姨把压箱底的真丝围巾拿来,她咔嚓几剪刀,改出条带花边的连衣裙。“我这点手艺能帮上老人,就挺高兴。”龚名娥低头踩着缝纫机踏板说。
为了让服务更贴心,党员干部们和龚奶奶一起定了“规矩”:65岁以上老人、残疾人、低保家庭全免费,其他居民收市场价半价。上次有个小伙子来改西装,硬要塞50块,龚奶奶只收20元,她说:“干部们帮我把场地设备都弄好了,我多干点是应该的。”
队伍排到驿站门口
居民们排队等候。(记者 张泽牧 摄)
上午9点,爱心裁缝铺里已经聚集了8位居民,在“嗒嗒嗒”的缝纫机声中,大家有说有笑。
龚名娥的案板上堆着稀奇古怪的活儿:磨破的校服裤、帆布包换拉链,还有人翻出几年前的裤子让改短一下。“龚奶奶最会变废为宝。”居民王大姐举着孙女的连衣裙说,“这是用我的旧旗袍改的,邻居都问在哪里买的。”
最神奇的是6月份那次“紧急救援”。社区有个小学生要去省里参加朗诵比赛,老师说必须穿特色服装,买不到也租不着,家长急得在居民群里求助。社区干部看到消息,立马给龚名娥打了电话。
“那天龚奶奶从下午3点做到晚上8点,改了6遍样式。”孩子的奶奶赵玉回忆,“孙儿穿上新衣服拿了二等奖。”
现在不光是改衣服,驿站里名堂多着呢。社区借着这股劲儿,找来了不少“能人”:宜昌市第五医院的韩医生每周来测血糖血压,还教大家心脏骤停了咋急救;重阳节请花艺师来教插花……
“上周韩医生来义诊,队伍排到驿站门口。”王雅琴翻看活动记录,“有个大爷突然头晕,当场测了血压,发现是高血压,赶紧送医院了。”
居民们现在总追着干部问:“啥时候请人教烘焙啊?”“我家孩子想学剪纸呢!”王雅琴说,正打算把这些服务固定下来,让驿站不光能改衣服,还能学手艺、做检查,变成一个“万能便民点”。
2025年以来,猇亭区党员干部深入产业园、社区,从招商引资到居民缝纫,累计解决各类问题300余个,让群众感受到发展的温度与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