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杨贵妃热搜到诗词圈爆款,武汉“名家论坛”讲述一颗荔枝的“顶流”之路
8月9日,武汉图书馆报告厅内座无虚席、气氛热烈。武汉大学文学院汪超教授做客“名家论坛”,以《一颗荔枝的命运——从长安贡运到唐宋诗魂》为题,为现场350余位读者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讲座。
汪超以近期热映电影《长安的荔枝》为引,生动讲述了小人物李善德如何在艰难环境下完成“荔枝从岭南到长安”的“不可能任务”。他指出,读者对主人公的不同解读,恰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文学魅力所在。讲座中,他从荔枝的由来、古人对荔枝认知的深化以及荔枝作为情感寄托等维度,与读者进行了深入分享。
汪超介绍,“荔枝”古称“荔支”“离支”,源于南方。唐宋时期,随着南方大开发与南北交流的深入,形成了多条“荔枝道路”,荔枝得以北运,从陌生珍奇变为北方人熟悉之物。古人对荔枝的认知,在诗词歌赋中得以由浅入深地展现:最早见于西汉司马相如《上林赋》的简单提及;东汉王逸的《荔支赋》则从视觉、触觉、味觉等多感官进行了细致描摹;唐初张九龄因生长于荔枝之乡,更开创了“以荔喻人”的创作手法。
谈及描写荔枝的高手,汪超推崇白居易的《题郡中荔枝诗十八韵兼寄万州杨八使君》。该诗以常见事物类比,从树、叶、花、果全方位勾勒荔枝形貌,详述其生命历程,为未曾谋面的读者提供了丰富想象。唐宋时期,人们还解锁了荔枝酒、荔枝下酒菜、保鲜技法,并对荔枝品种进行了细分命名。至宋代,荔枝更广泛进入生活,如苏辙笔下的“荔枝干”,范成大在偏远徽州也能尝到鲜荔等。对文人而言,诗文是记录生活、传播知识的手段,荔枝也因此留驻于翰墨之间。
荔枝不仅是地方风物、鲜果佳品,更是情感载体与南方象征。张籍《成都曲》“新雨山头荔枝熟”描绘巴蜀荔枝;李珣《南乡子》“夹岸荔支红蘸水”展现其鲜艳色彩;因其喜湿热,荔枝常被符号化为“炎方”(热带)意象,成为两广、蜀地的特有标志。同时,作为家乡风物,荔枝也寄托了游子、迁客的思乡之情。在保鲜技术落后的时代,荔枝常作贡品与馈赠佳品。戴叔伦《春日早朝应制》“丹荔来金阙,朱樱贡玉盘”以金器玉盘盛装,彰显对皇权的尊崇;而天宝年间唐明皇为杨贵妃运送荔枝的轶事,更将荔枝的命运与王朝盛衰(安史之乱、马嵬坡之变)紧密相连,承载了文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汪超总结道,古诗词中的荔枝早已超越单一水果的范畴,成为文人自我表达与情感寄托的载体。唐宋文人的洒脱旷达与赤子之心,在白居易《种荔枝》对岁月流逝的慨叹与对后人的期许中,在苏轼贬谪岭南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乐天知命与民生关怀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为后世传递着积极的精神力量。
讲座尾声,现场还开展了趣味盎然的“诗词接‘荔’”问答,以及“我在这‘荔’”打卡等活动,并向接“荔”、打卡成功的读者分享了新鲜荔枝,为这场文化盛宴画上了甜美的句号。
本期讲座由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武汉图书馆承办。
(长江云新闻记者 刘炜 通讯员 李亚茹 孟婧 摄影 张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