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抗战英雄地 | 江陵:铁牛矶畔烽烟烈 荆江奔涌铸丰碑
1940年6月,日军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军事战略要地——江陵县郝穴镇,江陵抗战就此打响。在五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英雄的江陵儿女以血肉之躯筑起抵御日寇的防线,用鲜血谱写了一曲动人的生命之歌。系列报道《寻访抗战英雄地》今天播出《铁牛矶畔烽烟烈 荆江奔涌铸丰碑》。
荆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彭润杰:“我现在是在江陵县档案馆史志陈列室,我手上这本《江陵记忆》记载了发生在江陵的抗战故事。”
记者参观江陵县档案馆史志陈列室。
在江陵县档案馆,翻开一本本记录着抗战历史的珍贵资料,仿佛穿越时空,亲历那段悲壮而英勇的峥嵘岁月。
江陵县史志学会会长汤立中:“1940年,荆沙沦陷后,荆州行署、江陵县政府都迁入郝穴,武汉大批难民也来到了江陵郝穴镇,当时郝穴镇一下子增加了3万多人,郝穴成了江陵的抗战中心,这本书就记载了当年日军残酷进犯郝穴的历史。”
记者认真聆听郝穴镇抗战的峥嵘岁月。
郝穴镇南临长江,北抱内荆河,水陆交通方便,历来为荆江南北水陆客货转运、物资集散贸易重镇。1940年后,日寇为了打通南下入侵通道,继而占领湖南长沙、常德等地,郝穴镇成为日军进攻的重点。1940年6月起,日军飞机多次对郝穴镇狂轰滥炸,给郝穴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街区被炸被烧,民房商铺多数被毁,数百居民死于非命,7000多居民携家出逃,沦为难民。之后的三年间,日军对郝穴发起了六次大规模地面进攻。1941年7月25日,日军两角旅团1400人,兵分两路从荆江大堤和曹家场扑向郝穴,驻守郝穴一带的中国军队79军43师广德部队,在师长金德洋的带领下死守彭家场三道防线,阻击日军的战略扫荡。
郝穴镇历来都是水运重要通道。
江陵县史志学会会长汤立中:“当时中国军队设置了三道防线,挖了三道壕沟,日军相当残忍,他们把老百姓放在前面做人盾,把老百姓赶到战场,时不时开枪打死几个,中国军队就奋起抗战,这时候金德洋将军下命令第一道战壕不打了,退到第二道壕沟,让跑来的老百姓全部跳到(第一道)壕沟里,然后一起向日军开火。”
日军成排的小钢炮对中国军队反复炮击,骑兵多次发起冲锋,大堤上的九华寺、镇安寺等一批古建筑毁于战火,矶头铁牛也被炮弹炸出了几个窟窿。广德部队的官兵顶住炮火,浴血奋战五天五夜,消灭日寇500多人,日军被迫后退两三里。在这场血与火的战斗中,广德部队牺牲人数也达700多人,他们大多才20出头。镇上的老百姓们自发地为烈士洗去身上的血迹,让烈士英魂长眠于铁牛矶之畔。
历史影视资料。来源:央视国防军事频道
荆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彭润杰:“‘凌云仙鹤颂英灵,镇江神牛伴忠骨’,这是刻在江陵县抗战纪念园牌坊上的楹联,这里就是江陵保卫战郝穴战役的主战场,我身后的这块墓碑,就是为了纪念在那场战役中牺牲的将士,几十年过去,当看着这块久经风霜的石碑,也唤起了我们对那段腥风血雨的历史记忆。”
久经风霜的石碑诉说着那段不可忘却的历史。
江陵县档案馆史志编研股股长袁雪:“抗战纪念园建于1995年,由牌坊、主碑、墓碑和副碑组成,面向长江、背靠大堤,为全石结构。主碑高5米,重10吨。正面为时年85岁的郝穴书法家汤仙遇先生书写的‘浩气长存’四字。主碑之北,立有当年广德部队部队长金德洋题写的‘广德部队江陵各战役阵亡将士公墓’碑。碑座上镌刻铭文:‘铭碑勿忘历史,谒陵莫负英灵’。”
盛夏时节的江陵抗战纪念园绿草如茵,江水依旧,知了声一浪高过一浪,蓝天白云之下,纪念碑正在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峥嵘与壮怀。
江陵县郝穴镇抗战纪念园。
江陵县史志学会会长汤立中:“700多名为国捐躯的中华儿女就安葬在这里,金德洋就是当年指挥江陵各战役郝穴战役的总指挥,他在前线指挥作战,五天五夜没下战场,有些地方沦陷后,他就自己带着敢死队把地方夺回来,他不怕死,有勇有谋,从1940年到1942年日军多次进攻郝穴,郝穴都没有沦陷。”
700多名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安葬此地。
这场战斗像一柄插入日寇心脏的利刃,重重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也鼓舞了民众士气。从1940年6月6日,日军战机对郝穴发动首次轰炸,到1945年抗战胜利,江陵这片热土上涌现出众多仁人志士,也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岁月无声,历史有痕。80年后,昔日因战火满目疮痍的小镇,已蝶变为交通枢纽、产业新城;曾经的烽烟战场,如今建成了景色宜人,游人如织的滨江公园。
历史视频资料。来源:央视科教频道
市民:“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们无惧生死、浴血奋战而换来的。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要以先辈为榜样,立足岗位、奉献社会,在基层一线发光发热。 ”
市民表示要铭记历史,赓续抗战精神,勇担历史使命。
市民:“英雄牺牲的地方,正在建设产业新城,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赓续抗战精神,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使命,把这份热血与豪情,转化为实际行动。”
记者手记
经历过战火洗礼的郝穴镇如今焕然一新。
从浴血奋战到新时代的产业腾飞,抗战精神已内化为江陵发展的深层动力。仙鹤楼下、铁牛矶头,这座焕发新生的千年古城,正以“公铁水空”四位一体的交通优势、96个规划泊位的黄金岸线,打造新能源产业高地,书写着蓄势奋进新篇章。
(见习记者:彭润杰 记者:胡嫚嫚、胡威虎、陈孝伍、卢艳 通讯员:汤立中、袁雪/编辑:陶威/一审:唐杰/二审:王桃芳/三审:江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