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十堰 | 解决“急难愁盼”以百姓心为心
郧西:“绕山路”蝶变“致富路”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十堰市郧西县将改进调查研究与为民办实事紧密结合,组织1892名党员干部下沉一线,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在十堰郧西县城关镇王家坪至土门镇家竹村的通村公路施工现场,县交通局建设规划股负责人曹向东,正仔细检查包保路段公共设施安装情况。
十堰郧西县交通局建设规划股负责人 曹向东:原来从工业园到家竹村大概得40分钟,现在大概在15分钟。
家竹村地处郧西县城乡结合部,山水田园与古村落资源独特,发展农副产品外销和乡村旅游潜力巨大。然而,村里原有道路仅3.5米宽,制约了产业发展。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当地组织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开展走访调研,广泛收集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王家坪至家竹村的道路升级改造,被列入交通领域攻坚项目。
项目推进中,部分村民对征地拆迁存在顾虑。党员干部迅速带头组建交通、乡镇、村委联合工作组,逐户上门沟通。同时,创新采用“少占地、少拆迁”施工方案,避开沿线耕地及养殖场,最大程度保障村民利益。
十堰郧西县交通局建设规划股负责人 曹向东:把这个线路改到从山脚下走,征地拆迁费这一块节约的大概有380多万元,施工投资大概增加了60多万元。
十堰郧西县土门镇家竹村村书记 童胜明:4月份全线路基贯通,6月8号全线贯通,两个多月时间,(速度)确实非常喜人。
路通了,变化随之而来。村里的农家乐,由一星期一两桌客人变为每天稳稳接待三五桌;还吸引来三产融合项目,特色瓜果刚成熟就被预订一空。
十堰郧西县土门镇家竹村星河绿色生态谷总经理 王侠:一期预计产值有2000万元,(现在)每天都有六七十个人干活,都是当地的工人。
今年截至目前,郧西县已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80公里,占全年目标70%以上;8个老旧小区完成管网改造和环境升级......一批民生实事落地见效。
十堰郧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孙波:全县1892名党员干部,领办涉及教育、医疗、就业、交通等领域民生实事2838件。
丹江口:户户走到 学习教育成果转化见实效
紧盯群众办事“最后一米”难题,十堰丹江口市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与党员干部“户户走到”紧密结合,通过下沉基层听诉求、上门服务解难题,推动政策落地更精准、民生服务更贴心,让学习教育成效看得见、摸得着。
在丹江口市三观殿街道蔡湾村,人社、医保、税务等5家部门把办事窗口“搬”到了村民家门口。72岁的陈大爷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不到3分钟便完成了电子医保卡的申领。
十堰丹江口市三官殿街道蔡湾村村民 陈教安:(您今天办了啥?)办了个医保,办了养老认证,特别高兴,对我们老年人真是很方便。
短短一个小时,“移动窗口”的工作人员就为村民集中办理了养老认证、税务咨询等50多项业务,现场解答政策咨询30多条。针对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工作人员还上门服务。自开展学习教育以来,丹江口“移动窗口”下基层服务已为企业群众现场办结事项809件,上门办、帮代办142件。
十堰丹江口市数据局副局长 刘泽:为解决居住在偏远地区群众办事“跑路远、耗时长”的问题,整合高频民生事项,引导工作人员在基层一线筑牢思想防线,提升服务意识。
“移动窗口”只是丹江口市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开展学习教育的“生动缩影”。当地还同步开设乡镇“办不成事兜底办”窗口,构建“智慧平台+移动综窗+专员服务”惠企体系,48名专员“一对一”精准对接,推动795万元惠企资金“免申即享”直达50余家企业,以“兜底办”解民忧、“保姆式”服务破企难,实现服务群众企业“零距离”。
十堰丹江口市委政法委委员、政治处主任 陈刚:我们把全市针对涉及资金调度,跨地域、跨部门协商等原因,难以在基层直接解决的现实情况,建立了逐级反馈,分级处理的工作机制。
在丹江口市“户户走到”办公室,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通过电子台账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分类管理,实时追踪办理进度。
十堰丹江口市“户户走到”办公室负责人 高智心:把问题通过网上的平台流转,实现线上的全程办理,绿灯的表示按时化解,红灯表示逾期未化解,灰灯表示逾期化解,没有按时化解的问题,我们会采取线上线下双督导模式,督促化解百姓的需求。
开展学习教育以来,丹江口市党员干部结合群众反映,深入查摆问题,深入开展“户户走到”,组织95家单位、6451名党员干部全覆盖走访22601户村(居)民,收集解决问题1845件,其中民生诉求1424件。
十堰丹江口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吴迪: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开门教育,不断提升服务民生发展的精准度、精细度,抓实“户户走到”访群众、解难点,配强项目秘书访企业、疏堵点,开门答好题,群众来阅卷,持之以恒把“问题清单”转化为“惠民账单”。
张湾区:5个月!荒地崛起新校园
十堰市张湾区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契机,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入学难、上学远”问题,组织党员干部下沉一线攻坚。曾经搁置多年的小学建设项目,仅用5个月就从荒地蜕变为可容纳3000名学生的新校园,一举破解了周边社区的“急难愁盼”。
在十堰市张湾区火箭路学校施工现场,工人们正抓紧进行室内装修收尾工作。周边小区的居民路过时,总忍不住驻足张望,查看施工进度。
居民 王启从:小区建一个学校,对我们住户、业主肯定是很方便的,现在到学校去,如果走的话大约半个小时到40分钟,将来这个学校建成了以后,如果转过来上学,那最多就是五分钟。
火箭路学校地处张湾区万达经济商圈核心地带。随着近年来周边小区陆续建成入住,适龄儿童数量逐年激增,而片区内原有学校因覆盖范围过大、生源饱和,“大额班”问题愈发突出。今年,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张湾区教育局第一时间把火箭路学校建设纳入头号“民生清单”。
十堰市张湾区教育局发展规划股工作人员 李淑玟:总投资1.89亿元,占地72亩,小学部有36个班级,共提供1800个学位,中学部24个班级,提供1200个学位,有效缓解发展大道周边10余个小区,适龄儿童的入学困难问题。
为让新校园早日“开门迎新”,张湾区教育局牵头成立专人专班,拉网式梳理建设堵点,联合自然资源、住建、规划等部门打出“协同攻坚组合拳”。手续办理上,推行“容缺受理、承诺补正”机制,打破“资料不全就卡壳”的僵局;施工推进中,面对暴雨延误工期、高温影响施工等难题,协助施工方精准调度人力物力,抢时间、赶进度,确保工程按计划推进。
湖北信达建设有限公司火箭路学校施工单位项目经理 邹鹏涛:劳动力投入每天稳定在300人到350人之间,两班倒,像正常排产排工、电力,将近三到四个月,在政府的介入下,我们一个月就把主要电给接进来了,将近半个月,让我们主供水先开始使用。
同时,张湾区教育局安排专人每天扎根施工现场,对照施工计划逐项核查进度,一旦发现工期滞后,立即协调调整方案,全力确保9月开学目标“不打折扣”。
十堰市张湾区教育局工作人员 卢雪:每天进行日报,如果工期有滞后,我们还需要进行督促,如果施工提前完成,也会组织他们安排其他的工作,确保起始年级9月份能顺利开学。
按照计划,火箭路学校今年秋季将率先招收8个一年级班级,正式开启“入学便利”新篇。待全面投用后,这所集小学部、中学部于一体的新校园,不仅能有效分流万达周边的生源压力,还将通过联合办学实现资源共享,让“小班化教学”、“就近入学”从期待变成现实。而这只是张湾区教育民生改善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全区已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学位7200个、学前教育阶段学位900个,越来越多的家庭正告别“入学难”的烦恼。
十堰市张湾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张满:学习教育期间,张湾区组织4300余名党员干部,扎实开展“四下基层”集中走访,收集基层意见建议1131条,领办教育、医疗、就业 养老等民生实事516件,认领完成群众微心愿3862件,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开门“答题”,聚焦企业纾困解困,社区安幼养老,群众来信来访等急难愁盼问题,以实干实绩赢得群众口碑,用工作成效取信于民。
长江云新闻记者 陈赟 赵龙文
丹江口台 余波 周金华 高重阳 郧西台 邹景根 陈国东 徐军 汪汉体 张湾区融媒体中心 徐春晓 叶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