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藤下的“科技课”:从“靠天吃饭”到“靠技生金”
八月的南漳,葡萄飘香🍇
在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九集镇王花园村的葡萄园里,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藤架,预示着今年又一个丰收年。比葡萄更甜的是种植户们脸上的笑容和心中那份“有底”的踏实感。这底气的背后,不仅仅是风调雨顺的好年景,更有科技兴农的助力,借助科技赋能,改变种植模式,让小葡萄真正成为带动一方致富的“大产业”。
科技赋能,从“靠经验”到“靠科学”
“枝条往回折、折芯,这是控旺的关键……”在王花园村的葡萄园里,技术员彭勤文正手把手地向种植户们示范采摘后的管护技巧。大家听得聚精会神,不时提问,彭勤文则耐心细致地一一解答。这生动的一幕,正是县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县科协”)将科普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的缩影。
“以往我们种葡萄靠经验,现在靠科学!”九集镇葡萄种植大户郭燕英对此感触颇深。去年,参加完县科协组织的技术培训后,她的20亩葡萄地迎来了大丰收,产量达到5、6万斤,相比往年直接翻了一番,亩均增收超过一万元!
郭燕英的经历并非个例,像她这样受益于科技助农的种植户还有很多。县科协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科技服务从“理论讲解”变成“实战教学”,把先进的种植理念和实用技术直接送到了农户身边。
县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望圆圆:县科协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组织技术专家和科技特派员常态化开展“科技下乡进村入户”活动。今年以来,仅葡萄种植专题培训就举办了5场,现场解决种植难题30余个,惠及200多户种植户。
科技支撑,产业壮大,“甜蜜”升级
面对面、手把手地指导关键技术,将复杂的农技知识转化为种植户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实用操作。 科技力量的精准注入,效果立竿见影。
九集镇人大副主席 梁华琼:县科协带来的专家指导和本土人才培训,贯穿了葡萄种植的全流程。科技赋能之下,我们镇的葡萄种植面积已突破800亩,年产值超过600万元, 实实在在成了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不仅如此,县科协还把科技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了线上,充分利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扩大科普覆盖面,推广避雨栽培、精准滴灌、大棚栽培、有机肥替代化肥等先进技术和绿色种植模式。同时,创建葡萄特色产业科普基地,大力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推动南漳葡萄产业向高品质、高效益方向迈进,“南漳葡萄”的品牌影响力日益增强。
县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望圆圆:我们重点支持了九集镇王花园村葡萄合作社,联合农技专家定期举办专题培训,显著提升了葡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甜蜜产业的科技蓝图
如今,全县的葡萄产业已呈现出规模化、特色化的喜人发展态势。全县葡萄种植面积达2000亩,主推“阳光玫瑰”“夏黑”“七星女王”等市场青睐的优质品种,年产值近2000万元,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
县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望圆圆:以“干部素质提升年”为契机,我们将继续整合科技资源下沉一线,推动全县农业产业向绿色化、品牌化、高端化迈进。同时,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着力加强产销对接,确保农产品“种得好”也能“卖得俏”,让科技发展的红利惠及更广大农民群众。
当科技的“及时雨”
浇灌在希望的田野上
“靠天吃饭”的老经验
就能升级为“靠技生金”的新动能
葡萄藤下的“科技课”📚
不仅让果实更甜、产业更旺💰
更让乡村振兴的底气更足、步伐更稳
这个夏天
别忘了尝尝咱南漳的爆汁甜🍇
(来源 南漳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