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底泥洗脱技术在湖北荆州通过专家审定

长江云新闻  2025-08-04 08:57:16
分享到:

8月3日,中国林学会组织专家在湖北荆州洪湖市召开《污染湿地底泥洗脱技术标准》审定会。专家组一致认为,底泥洗脱是湿地生境修复、生态恢复的先锋技术,建议通过标准引领加快推广应用。

底泥洗脱是针对水体内源污染构成和释放特点研发的原创发明技术,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二次分离精准去除水体悬浮物、提高透明度,着力构建稳定的泥水界面,为沉水植物的自然萌发创造有利的生长环境。目前,该技术已在全国14个省(直辖市)开展工程化应用,其中北京凉水河生态治理荣获水利部2020年度“大禹科技奖”。

根据国际通用的粒径分类法,河湖沉积物分为砾石、砂石、粉砂、黏土四大类。其中砾石、砂石因粒径相对较大,在水体中属推移组份;粉砂粒径在62.5~4微米之间,黏土粒径则在0.4微米以下,主要由有机质、颗粒态营养盐和无机微粒构成,学术界统称为“胶体细颗粒”,在水流、风浪、鱼类扰动及厌氧条件下极易悬浮上泛,影响水体透明度,属水体悬浮组份。

“水环境治理、水生态恢复首先要采取有效措施去除悬浮物、提高透明度,这是生态恢复的先决条件。”雷克环境董事长吴敬东介绍,“底泥洗脱通过‘淘洗’方式精准去除悬浮物、提高透明度,通过光合作用‘唤醒’沉睡的生命,促进沉水植物的萌发生长,成功实现内源污染削减和水体生境修复的技术耦合,是目前能够快速提高透明度的治理方式,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渡带,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主要分为河流、湖泊、沼泽、人工湿地以及近海与海岸等5大类。湿地作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目前,我国湿地面积稳定在5635万公顷以上,拥有82处国际重要湿地、58处国家重要湿地以及1205处省级重要湿地,已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湿地保护体系。

洪湖作为湖北省内第一大淡水湖,承载着江汉平原防洪调蓄和生态屏障的重任,也是长江中下游最具代表性的湖泊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区域之一。然而,历史上由于污水直排、农业面源污染、高强度围栏养殖等问题导致洪湖水质急剧恶化,生态系统遭受重创。

洪湖底泥洗脱生态修复科学试验项目始于2024年11月,在湖北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支持下,由中建三局组建专业团队,率先开展沉水植被生态修复试验工作。

试验区位于洪湖张大口闸上游约1.5公里处,面积约5万平方米,采用“底泥洗脱+生态修复”协同治理工艺路线,通过底泥洗脱,削减湖泊内源污染,提升水体透明度,营造水生植物良好生长环境,以原生水生植物自然复苏为主,人工补种水生植物为辅,构建水生植物群落,持续改善水质,恢复水生态。  

经过底泥洗脱,表层沉积物粒径增大,形成了以无机粗颗粒泥沙为主的覆盖层,构建了高稳定度泥水界面,有机质含量降低,大幅提高了水体透明度。野菱、野莲等原生物种自然萌发,人工补种苦草、眼子菜等先锋物种相继分蘖发芽,试验区植物覆盖率达到了80%以上,水体自净能力显著增强,总磷、氨氮、高锰酸钾指数均有所下降。

目前,试验已完成主体工作并显现显著成效,待完成最终评估和验收后,项目将系统总结形成涵盖“内源治理、水质提升、风浪防控、水生植被恢复”的“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的可复制、可推广技术模式,助力洪湖重现“浪打浪”的清澈美景。

(长江云新闻记者 温少海 何进 通讯员 程前锦 郑云龙)

责任编辑 解清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