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点新答卷|支点面对面:内外兼修 湖北如何打好“两张牌”?
聚力“支点建设”,需要内部创新“强筋骨”,也要对外开放“扩辐射”。今年以来,湖北在科产融合和对外开放上亮点突出,湖北如何进一步把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如何让“九省通衢”的枢纽地位释放出更强劲的开放辐射力?接下来,《支点面对面》,我们特别邀请到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前沿科技融合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穆荣平、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晓红两位专家同时在线。
主持人:首先先请教一下两位专家,在中国看中部,在中部看湖北,两位觉得湖北支点建设的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前沿科技融合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穆荣平:湖北省作为一个大的区域创新中心,有国家科研机构、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也有一些科技领军企业,从创新的角度来说优势还是比较大的。我觉得湖北省做了好多事情,规划了东湖科学城,把这个区域的创新的核心引擎的这种功能进行了强化。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高级研究员 王晓红: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中国光谷,应该说它集聚了中国众多的人工智能,包括信息,还有大数据、云计算、生物医药,还有光纤、光缆,这些高技术的产业,现在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际上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创新引领,产业带动的作用和区域辐射的作用,所以我觉得中部的崛起主要要看湖北的崛起。
主持人:穆老师,说到科产融合,我们注意到湖北提出的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做强产业创新平台等等一系列举措,您如何评价这些举措,您觉得最核心的是什么?
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前沿科技融合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穆荣平:我认为这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其实产业的转型升级也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也好,最核心是产业的创新能力。那么我们现在采取的措施,一个方面是属于增加有效的技术供给,使我们的研究开发,在商业化、在支撑产业创新发展的时候,它有了比较广泛的应用前景。第二个方面,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也是提升技术的有效需求能力,技术的有效需求,引领产业的创新发展,有效的技术供给,能够支撑产业的转型升级。
主持人:谢谢穆老师的分析,一方面,练好内功,打好“科创牌”。另一方面,提升开放型经济辐射力,我们还要建强枢纽。那接下来再请教一下王晓红老师,湖北应该怎么去避免国际枢纽普遍面临的“过路经济”或者说是叫“通道经济”的难题?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高级研究员 王晓红:所谓的通道经济,口岸它只是收一个过路费,但是并没有产业,那么通道经济向口岸经济过渡,我认为最主要的就是要落地产业,利用这种口岸通道的优势,能够大大地降低企业成本,它就会吸引大量的加工制造业,尤其是加工贸易企业能够在这落地,然后在这儿设立园区,通过这个通道就直接出口,我们一定还要把这些跨境电商平台企业做大做强,能够支撑起贸易和产业的数字化。
主持人:好的,感谢两位专家分享你们的观点。练好创新内功,打开开放格局,聚力支点建设,湖北值得期待!感谢收看本期的支点周刊,下周同一时间我们再会。
(长江云新闻记者 王珣 程德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