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抓项目需要“能上”更要“能下”
白纸黑字公布的省级重点项目,也能被拿下?还真是!
本周,湖北公布2025年省级重点项目中期调整清单,新增了127个项目,同时调减、调转了36个项目,这释放了一个鲜明信号:抓项目,不是“只上不下”,而是要“能上能下”。
项目何其宝贵!发展的抓手就是项目。长期以来,一提大抓项目,往往被理解成“抓到篮子里都是菜”,重点项目“只增不减”是许多地方的惯性思维,甚至成为政绩的重要一项。湖北此次调整打破了这一窠臼。
从清单看,19个项目因规划调整、投资意愿变化等问题被调减,同步收回要素配置;17个项目因开工条件变化被调转。这种实事求是的调整,直指“大抓项目”的本质——资源要素必须流向最急需、最有效、最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领域,钱要花在“刀刃上”,而不是“刀背上”甚至“刀把上”。
同样是“上下”,“能上能下”与“只上不下”不同,这并非简单加减法,而是体现“大抓项目”实事求是的精准度,具体来讲,看重的是三个“重”。
——重进度。上半年,省级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58.4%,高于去年同期,但仍有部分项目进展滞后,调减“躺平”项目、增补“绩优”项目,正是对投资效率的刚性约束,确保每一分投入都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出。
——重实效。新增的88个产业项目年度投资220多亿元,单位产出效益更高。而被调减项目的土地、资金等要素将重新配置,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良性循环。
——重生态。优先补齐产业链关键环节。如武汉中创新航PACK项目、美的高端智造生产线二期等新增项目,直接服务于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战略领域,也恰恰是产业链急需补齐的一环。
产业体系犹如“十年树木”,动态调整如同“修枝剪叶”。湖北此次调整,体现了不“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决心,也是对“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探索。大抓项目的真谛,不仅在数量,更在质量;不能看热闹,而要看实效。
(长江云新闻记者 常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