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州:九旬老兵著书30万字讲述革命历程
13岁入伍,扛不动大枪;15岁参加渡江战役,腿被子弹贯穿;17岁参加抗美援朝,被从天而降的炮弹震晕……这些战斗故事,来自92岁老兵夏太安耗时21年撰写的《从战火中走来》。
35个章节,517页,30多万字……讲述着夏太安随第十五军一三〇团转战南北十二省市,随军解放祖国半壁江山的革命故事。
北京卫戍区原司令员李钟玄为书作序:书中记录的战斗历程,详实生动,感人至深,对于现在远离战争年代的青年来说,是一部很好的革命传统教材。
夏太安动情地说,“我要把战友们的故事写出来、传下去,让后来人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永远铭记革命先辈忠诚于党、敢于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
百余人的连队,只剩不到三分之一
夏太安是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东城街道的居民,虽已年过九旬,但精神头仍然很足,腿脚利落,谈吐清楚,听力很好。
夏太安回忆,1947年10月,解放军解放了他的家乡河南省伊阳县(现为“汝阳县”)上店镇。他拿着母亲用白布包着的“饼馍”和一双布鞋,与几百名青年、学生一起入伍。
年仅13岁的夏太安,被分到连队当通讯员。不久,连队接到战斗任务,读过四年小学的他成了大家眼中的“知识分子”,班长们争着把他往班上拉,让他帮忙写“决心书”“请战书”,还有“入党申请书”,“那时我才知道,要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必须经过个人申请、上级党组织批准。”
1948年11月26日深夜,夏太安所在部队奉命强渡浍河。他和战友进入东坪集战区时,突然一架敌机在高空投下照明弹,刹那间行进中的战友们被强光笼罩。接着,一架闪着红灯的夜航机,借着光照寻找轰炸目标。
危急时刻,指战员们沉着应变,不断变换队形,忽而向左,忽而向右,有序避开亮光向暗处移动。“一支正在行进的大部队,竟像大型体操表演那样,成千上万名战士沉着应对,步调一致。震撼人心的夜战场面,令人难以忘怀。”夏太安感慨地说,“可惜我不是画家,无法将这一幕创作成一幅色彩浓重、层次鲜明的油画作品。”
“那场战役异常惨烈,天上飞机轰炸扫射,地上坦克横冲直撞,就连电影《大决战》中的总攻场面,也无法与之相比。”说到动情处,夏太安低头抹泪,“一百多人的连队,最后只剩不到三分之一。”
做好“革命到底,为国献身”的准备
夏太安翻开《从战火中走来》的第五章《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里面写道:“当时,我刚满15岁,在解放战争就要取得最后胜利的关键时刻,谁不想一步跨过长江去呢?”
他所在的第十五军是渡江战役的突击团,但包括他在内的许多战士都是北方“旱鸭子”。为将战士们训练成突破长江天堑的“水中蛟龙”,部队专门住在距离长江入口90多里的泊湖练兵。
“4月天还很冷,抱着一块门板在水里泡了半个月。”夏太安边说边比划着,有的学船上瞄准射击,有的学抢滩登陆,有的学划船游泳,“都是‘大闺女上大轿——头一回’,没有教官,大家互教互学,从战争中学习战争。”
1949年4月21日,夏太安和战友们完成战前准备,身边都是绑着炸药包的战士。不少老兵还专门剃头、刮胡须、换上新军衣,做好“革命到底、为国献身”的准备。
一声令下。第十五军对长江南岸的敌人发起首轮炮火袭击,上百只木帆船向对岸进发。“我记得,当时船队进入长江,秦基伟军长站在岸边不停向我们挥手,大声喊着‘同志们,江南见!’。”
瞬间,枪炮声响成一片。就在战斗最激烈时,夏太安乘坐的救护船不知不觉划到突击连前面,遭到敌人猛烈射击,本就受损的小船剧烈颠簸。
为稳住船身,夏太安走上船头,奋力摇橹,不幸被一颗子弹击中左腿倒下。在战友们的前拉后推下,他才捡回一条命,冲上江滩。
30分钟水上行进,50分钟登陆追歼,80分钟突破敌人长江防线。夏太安回忆,看到写着“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两面红旗在黄山和香山顶上迎风招展,江岸上一片欢呼声。
“这次战役获立一次个人三等功。”夏太安哽咽道,一连和三连的卫生员光荣牺牲,一位是山西人,另一位是河南人,都是抗战时期的老战士,“每每想起牺牲的战友,都十分难过,觉得活着就是最大的幸运。”
战友与黄继光、邱少云一起受奖
1951年3月24日,夏太安所在的一三〇团作为第二批志愿军入朝作战,向敌人发起第五次战役。
由于制空权被敌军掌控,后勤供应跟不上,粮食成了最大难题。夏太安说,他们饿着肚子跑到十几里外的田野找野菜,有的战士把柳树叶子摘下来,煮熟后加点盐和辣椒粉充饥。
“越是气候恶劣、条件艰苦,我们越是英勇顽强、视死如归,打得敌人节节败退。”次年10月7日,在马山里反击战中,上百架敌机来袭。高炮手们不顾敌机的狂轰滥炸,在一片火海之中不停地转动炮塔,几十门高射炮一齐开火,和敌机浴血奋战20多分钟,击落击伤多架敌机,彻底击溃敌军进攻。
“也就是这一天,我们团的英雄李文彦牺牲了。”在上佳山无名高地,面对敌人潮水般的进攻,一三〇团警卫连十二班班长李文彦带领全班战士顽强抵抗。战斗异常惨烈,弹药渐渐耗尽,他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入敌群,用年轻的生命换来战斗胜利。那一年,他只有25岁。经志愿军政治部批准,李文彦与黄继光、邱少云一起,被授予二级英雄称号。
1958年,洗去戎装征尘的夏太安来到荆门京山,先后任卫生院院长、防疫站副站长。1994年离休后在荆州居住。
2004年6月,夏太安收到一位病中战友发来的短信:“我希望你能把那些年的战斗经历写出来……”带着战友的期望,夏太安决定提笔著书。
“识字太少,如何用词造句,如何连句成篇困扰着我。”夏太安尝试一段段地手写下来,但文字太多、不便修改,孩子们为他买回一台电脑。
“‘看着电脑,脑袋空空,啥也不会。’”夏太安买来小学生学拼音的教材和光盘,一个音一个音地读,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先后翻烂了两本汉语词典。”
终于,历时4年,《从战火中走来》于2008年脱稿,2009年成书,“战友2006年辞世,生前没能看到这本书,是我最大的遗憾!”
此后,夏太安又多方了解书中一些故事的细枝末节,重访过去战斗过的地方,听知情人讲述当年的所见所闻,从头到尾反复审查修改,时隔16年,《从战火中走来》得以再版。
再版中,更新了诸多战友和读者来信:“他以一名普通志愿军人的视角,平实的叙事风格和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宛若一位脱下盔甲的老兵抽着烟斗,盘坐在火炕上给你拉家常。”“读完特别感动,向老前辈和健在的老英雄们致敬。”“战士们在一系列战争中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将始终激励我们后辈”……
记者:张明金 编辑:张倩
一审:唐杰
二审:王桃芳
三审:江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