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中到十堰!这场跨省接力,藏着最滚烫的初心!
陕西汉中
作为汉江的发源地
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主要水源汇集区与供给地
湖北十堰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
肩负着守护一泓清水的重任
这两颗“水脉明珠”
如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 “双保险”
守护着北上清水的命脉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汉中考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给十堰丹江口库区环保志愿者的重要回信精神,深入挖掘两地在守水护水方面的生动实践与卓越努力,十堰日报社与汉中市融媒体中心携手,组织记者深入一线,探寻汉中在柔性治水、生态修复中的创新举措,聚焦十堰在水质监测、污染防治方面的坚定行动,全方位展现两地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鲜活实践。敬请关注本系列报道,一同见证汉中与十堰的绿色担当。
汉 中
赤诚初心涵养汉水之源
7月29日清晨,在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汉源街道汉水源村,村民王开强背着自制的简易工具包,沿着河道开始了十多年如一日的义务巡河。
山水相映汉江源头美不胜收。黎德华 摄
村头“汉水源头”民宿老板张继荣捻起自家茶园采收的春茶,为早起的客人冲泡了一杯杯汤色清亮的绿茶。
“源头水沏的源头茶,鲜味别处寻不着,外地客人就为这一口而来。”张继荣笑着说。炎炎夏日,清凉的汉水源村吸引众多游客前来避暑,他的民宿几乎每天客满。
王开强的日常巡河工作。石也玺 摄
巡河一个多小时,王开强捡拾到的垃圾寥寥。
“村民、游客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了。”王开强说完话,便掬起一捧清泉入口。泉水滑过喉头,他的脸上露出笑容。
汉江源头的一潭碧波。刘炳林 摄
被誉为“汉水源头第一村”的汉水源村,是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发源地。
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包括宁强县在内的整个汉中地区成为重要水源涵养地,肩负着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千钧之责。
作为源头守护者,汉水源村村民责无旁贷成为保护汉江水源的“先行者”。
汉水源村村民自发组成义务巡河队。石也玺 摄
“守护好这片清水很不容易,全村人实打实下了功夫。”汉水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光俊说,为涵养水源,村上从2010年开始禁伐禁牧、关停养殖场、改造旱厕、禁止污染企业落户,持续实施退耕还林。
“过去,山是陡峭贫瘠的坡地,河里堆积着烂木枯枝。一遇下雨,山上泥石俱下,河水就成了‘浑汤’。”张继荣回忆道,通过签订村规民约、开展环保宣传,村民都自觉参与到环境整治中。现在两岸的秃岭荒山披上了绿装,即便下暴雨,河水也会很快恢复清澈。
溪水从山崖倾泻而下,汇为平静的潭水。崔慧芬 摄
护住了绿水青山,如何点“绿”成金?
“这些年,村里流转了河道两岸千余亩可耕地,种植茶树、果树和中药材,打造出一条四季常绿的观景长廊,既涵养了水土资源,又促进了百姓增收。”王光俊说。
如今,“汉江源头”这块金字招牌加上优质的生态环境,成了村子打造生态旅游的“流量密码”。许多村民像张继荣一样,在政府支持下将自家房子改成民宿。
“我们对11家农户闲置房屋进行包装改造,每月营收达到10万元以上。农户的腰包鼓了,村级集体经济也‘水涨船高’。”王光俊说。
源头清波缓缓流过青石板。崔慧芬 摄
在守护一江清水的日子里,“爱水、护水、亲水”的理念已悄然融入村民日常,成为深入人心的“绿色自觉”。“现在,我们全家人都养成了自觉捡拾河边垃圾的习惯。”王开强说。
“这水过去养了咱的命,现在又富了咱的日子。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它。”王开强朴实的话语里藏着对故乡山水的深沉热爱,也跃动着当地群众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十 堰
志愿接力守护一库碧波
清晨的丹江口水库,万顷碧波泛着粼粼微光,几只白鹭轻点水面,划破薄雾。岸边,身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们手持夹子,开启新一天的守水护水行程。他们的日常步履,正悄然汇入国家水脉的守护洪流——这里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每一滴水的纯净,都与北京等受水区沿线居民的生活紧密相连。
丹江口水库。陶德斌 刘昆 摄
2024年8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地给十堰丹江口库区环保志愿者回信,勉励他们“继续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带动更多人自觉守水护水节水”。殷殷嘱托,字字千钧,激荡起320万十堰儿女心中澎湃的护水浪潮。
丹江口库区风光。
53岁的肖安山是郧阳区汉江清漂队队长,从小依汉江而居,饮汉江水长大,对这片江水有着最深沉的眷恋。“我一定要把这片水守好护好,不辜负总书记的嘱托。”肖安山说,汉江郧阳段170公里河段,从水面到岸边,都是他们的清漂范围。平时每天要忙碌八九个小时,汛期工作时间更长,甚至要吃住在船上。
汉江清漂。
让肖安山欣慰的是,儿子肖树峰如今也成了一名清漂员,常年驻守泗河郧阳区青山镇段。“他的船比我的先进,能自动清理水中蓝藻。”肖安山笑着说,“泗河水直接汇入汉江,我常提醒他要好好干,可不能让垃圾顺流漂到我这儿。”
在十堰,护水不只是行动,更是人心所向的集体自觉。
丹江口市345支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清漂治污、库岸巡护,让污染无处遁形;
茅箭区每天都有“护河爱水、清洁家园”主题志愿服务活动;
郧西县涧池乡下营村村民自发成立护水协会,既主动清理村庄周边河道,又向游客宣传护水知识;
郧阳区小草义工协会每周组织开展“洁家园、护水源、修生态”环保志愿服务活动。
守水护水知识宣讲活动。
从传统经验到现代科技,从谋生索取到倾情守护,从村民自发到专业履职,十堰人民用朴素而坚实的行动,诠释着对“国之大者”的深刻理解与责任担当。如今,护水行动已超越简单的义务奉献,成为组织严密、覆盖广泛的系统工程。十堰创新推行“河湖长+志愿者”联动机制,33万名志愿者参与河流清漂、巡河,如毛细血管般延伸至库区的每一道水湾、每一条支流。
全市广大志愿者开展守水护水·洁美家园文明实践活动。(资料图片)
一泓清泉映照人心。十堰儿女以心血和汗水浇灌的护水实践,正形成强大示范效应。如今,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水平,全市27个国省控水质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全域水质持续稳定向好。这源源不绝的清澈水流,是自然的馈赠,更是十堰人民忠诚守护、不负重托的结晶。
短评
跨越地域的护水接力
衡俊昌
从汉江源头到丹江口水库,一条绵延千里的“护水长城”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巍然矗立。上游的汉水源村,村民十余年如一日巡河护林,守护着汉江的第一滴水;中游的十堰丹江口库区,33万志愿者接力清漂,呵护着北送的一库清水。汉中、十堰因一江清水而命运相连,共同肩负着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重大使命。
当“护水”成为深入人心的“绿色自觉”,当国之大者化为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两地人民用不同方式践行着同样的承诺:既要让受水区人民喝上放心水,也要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这种跨越地域的护水接力,正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最为动人的中国故事,这份担当必将随着一泓清流永续传递。
这汪从汉中源头奔涌而出
经十堰库区蓄力北上的清水
不仅是滋养千万家的生命之源
更是两地人民以行动践行
“国之大者” 的生动注脚
这场跨越千里的护水接力
正在时光长河中书写着
新时代的绿色传奇
让生命之源永葆清澈
让发展之路永续生机
让家国情怀永远流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