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襄阳宜城:汉江碧波映初心 十年禁渔谱新篇

长江云新闻  2025-07-31 19:52:40
分享到:

七月流火。大暑清晨,早起的市民迎着日出前的轻风,在襄阳宜城市汉江右岸万洋洲湿地公园大堤上晨练。抬眼望去,薄雾轻笼汉江水面,一群白鹭在空中掠水而过,远处万洋洲湿地公园浅滩里,中华秋沙鸭、黑鹳、青头潜鸭正悠闲嬉戏觅食;水面上贝氏䱗、黄尾鲴、银鲴往来穿梭,珍稀的马口鱼、间下鱵也不时跃出水面。这幅生机盎然的画卷,是襄阳宜城市十年禁渔工作交出的生态答卷。

自2020年长江“十年禁渔”实施以来,襄阳宜城市围绕“一年起好步、管得住,三年强基础、顶得住,十年练内功、稳得住”的总体目标,以铁腕执法守护碧水清波,用真情服务保障渔民转型,让118公里汉江和126公里蛮河岸线焕发新生。

多维度宣传,禁渔理念入人心

为让“十年禁渔”政策家喻户晓,襄阳宜城市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矩阵,实现城乡覆盖无盲区。

在阵地宣传上,汉江、蛮河沿岸共树立渔政执法宣传牌、警示牌96个,镇(办)村组张贴宣传标语1869条,通过醒目提示强化市民禁捕禁钓意识。动态宣传中,累计出动宣传车辆153台次,在城乡主要路段巡回播报;广场电视滚动播放渔政执法工作,加密播放频率与时长,让禁渔政策随处可见、随时可听。

每年4月开展渔政执法宣传月活动,通过“以案释法”现场讲解、发放宣传手册和资料12000多份,深入社区、村组普及《渔业法》《长江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同时,利用农资经营户群、微信群等线上平台,以及街头宣传站、新闻媒体等渠道,形成“线上+线下”联动宣传格局,营造“河里不捕、市场不售、餐桌不吃”的浓厚社会氛围。

织密防护网,执法监管无死角

“凌晨3点,热成像仪捕捉到江面异动,我们10分钟就赶到现场!”护渔队员李建国指着智慧渔政监控平台的屏幕,讲述着不久前查获非法捕捞的经历。这位曾经的渔民,如今是汉江岸边的“守夜人”。

襄阳宜城创新构建“天网+地网+人网”立体防控体系:空中无人机巡查、岸上执法车辆巡查,水上快艇巡查;投资360余万元建成的智慧渔政平台,18个高清摄像头24小时值守,已通过平台破获案件2起;37名护渔员全部按“六个一标准”配备装备,包括:每人配发一套衣服和工作证、一个电喇叭、一台执法记录仪、一部对讲机、一辆交通工具,一份意外伤害保险,人日均徒步巡江20公里;“江段长”“岸线长”责任制覆盖全流域,2020年开始禁渔以来,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亮剑”“春季护渔”“断链”“明察暗访”等专项行动83次,做到源头打、水上查、岸上管。

数据见证坚守:2020年以来累计查处非法捕捞案件104起,打击处理106人;出动执法人员1.8万人次,出动执法船196艘次,执法车辆926车次,出动无人机152次,错时差巡查126次,检查商超餐馆8656家次,收缴违规钓具432根。从无人机巡航到快艇夜巡,从节假日无休到错时蹲守,执法人员用脚步丈量岸线,用科技赋能监管,让非法捕捞无所遁形。

温暖退捕路,渔民转型有奔头

“每月能领养老金,还在村里当护林员,日子比打鱼时稳当!”62岁的退捕渔民王大爷算起新生活的账,满脸笑容。在宜城,像他这样的298名退捕渔民,全部纳入精准帮扶体系。

襄阳宜城严格落实“按年补贴,先缴后补”政策,2024年为294名渔民发放养老保险补贴74.33万元,62名退休渔民按月领取养老金。针对有就业意愿的227名渔民,通过“企业吸纳+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多元渠道,实现100%转产:161人重拾农具务农,33人进入企业务工,10人开起农家乐,23人从事家政服务。民政部门还将9名困难渔民纳入低保或临时救助,确保“退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生态焕新颜,万物和谐共生

“快看,是大鲵!”2023年7月,华中农业大学调研团队在汉江宜城段惊喜发现这一濒危物种。同期监测显示,汉江水质稳定在Ⅱ类,蛮河达到Ⅲ类,20余种消失的鱼类重现江湖,马口鱼、间下鱵等稀有物种数量回升。

生态的蜕变不止于水下。万洋洲湿地公园迎来黑鹳、天鹅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安家,秋冬时节,成群候鸟与碧蓝江水、斑斓树影构成天然画卷,成为市民露营休闲的网红地。“以前江面渔船多,现在鸟儿多,这是最好的变化!”经常来散步的市民刘女士感叹道。

从“鱼翔浅底”到“鸟集鳞萃”,从“渔民上岸”到“生态向好”,宜城用四年攻坚夯实禁渔基础。近年来,《中国纪检监察报》《湖北日报》等央级、省级媒体多次报道宜城禁渔成效,襄阳宜城市融媒体中心通过“以案释法”“典型引路”强化宣传,让禁捕政策家喻户晓。

禁渔之路虽长,守护初心不改。襄阳宜城正以久久为功的韧劲,在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中书写绿色答卷,让母亲河永葆生机与活力。

(长江云新闻记者 李晓雨 通讯员 钟军 李锋 刘定富)

责任编辑 陶多朵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