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石首:管涌地上崛起西瓜之乡
1998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荆州石首大垸镇这个曾经被洪水肆虐过的地方,经过27年的发展,如今已成为“中国西瓜之乡”,书写出了一段从抗洪斗争到乡村振兴的奋斗故事。
大垸镇航拍资料图
盛夏的长江大堤草木葱茏,大垸镇合作垸鱼尾洲段一片宁静。若非亲历者指引,很难想象脚下土地曾因特大管涌险情牵动无数人的神经。
“这里就是当年管涌核心区。”大垸镇正科级干部丁道平踩着堤脚碎草,指向一片菜地。1998年夏的一个深夜,时任防汛指挥长的他目睹了惊险一幕:管涌群面积达上千平方米,泥沙翻涌如沸水,堤身随时可能决口。
现任大垸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副主任的李诗敏是当年抢险现场的水利技术指导员,他清晰地记得,当时的管涌直径远大于常规管涌。“必须用导滤围井降低堤身水压,防止泥土进一步流失,但围井要筑到足够高才能见效。”李诗敏回忆。
暴雨如注的深夜,大垸镇组织大量群众投入抢险,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打响。千钧一发之际,千余名解放军官兵火速驰援,军民合力抗洪。群众冒雨收集编织袋,在远处取土点挖土装袋,战士们则扛着沙土包在泥泞中跋涉,最终筑起多层导滤围井。
丁道平回忆说:“有村民的手被编织袋绳勒得鲜血直流,简单包扎后又冲回堤坝;战士们的脚陷入泥浆,每走一步都要用力拔,但没人停下脚步。”经过两天两夜的奋战,险情最终得到控制。
然而,在与洪魔的斗争中,抢险大军也付出了沉重代价。周菊英、段玉华因连续作战倒在了抗洪一线,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丁道平感慨:“这场战斗,铸就了大垸镇‘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洪精神。”
1998年长江洪峰一次接着一次袭来,为缓解武汉压力,北碾村接受命令破口行洪,5万亩耕地被洪水淹没。时过境迁,如今这里已成连片的西瓜丰收地。记者在露天西瓜种植基地里,骄阳下停着十余辆前来采购的卡车,村民们沿田垄依次排开,摘瓜、传瓜、装车的动作如行云流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北碾村党总支书记沈赐平望着连绵的瓜田,脸上露出笑容。
沈赐平介绍,北碾村致力于培育壮大农业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露天西瓜和冬瓜种植。目前,全村西瓜和冬瓜种植达到了5000亩,亩均增收超3000元,并带动村民就近就业,人均增收2万余元。
离开北碾村,记者走进天字号瓜蔬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科技感十足的种植模式引人注目。合作社的西甜瓜科普种植实验工厂配备了育苗系统、营养液浓度自动控制系统、电气控制系统等,打造了漏窗栽培、鱼菜共生、蔬菜挂盒、空中廊架、水培立柱等多种种植模式。合作社理事长徐锋指着新品种展示区告诉记者,今年试种了96个西瓜品种和41个甜瓜品种。
通过科技赋能,合作社种植的西瓜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徐锋”牌商标也被认定为湖北省著名商标。合作社还通过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将西瓜供应期从4月初持续到10月,实现错峰上市,获得较好经济效益。天字号村党支部书记何泽芳说:“合作社的销售形势非常好,社员年增收平均在3万元以上。”
“小西瓜‘撬动’大产业。2025年,我镇共有3000个西瓜种植大棚,以天字号合作社为龙头,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村发展西瓜种植面积近3000亩。”大垸镇党委书记曾杰介绍。
从九八抗洪到特色产业强镇富民,大垸镇全镇上下在抗洪精神的引领下砥砺奋进,走上了乡村振兴的幸福路。在这里,每一道田垄都镌刻着抗洪的壮举,每一颗西瓜都孕育着甜蜜的未来……
通讯员:张红芳、柳丽、兰邓
编辑:张倩
一审:唐杰
二审:王桃芳
三审:江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