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零工超市”模式成效显著 家门口就业惠及近7000人
今年以来,十堰市全面推广“零工超市”就业服务新模式,通过三级联动、产业赋能、多元服务等措施,有效促进城乡居民家门口就业。截至目前,十堰市已建成132个“零工超市”,带动就业6927人。
创新工作机制,构建服务体系。在十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指导下,市人社部门积极履行主体责任,加强资源统筹,强化督导指导,迅速建立“三级联动”工作体系,采用“345”工作模式系统推进,即通过横向部门协同、纵向四级联动、多元主体共建的三级组织架构,打造“一公里布局、一揽子岗位、一体化联营、一站式服务”的四个就业生态,通过政企协作、灵活用工、技能赋能、数据驱动、长效保障的五项服务保障机制。今年4月召开的十堰市现场推进会,推动这一模式从郧阳区试点向全域覆盖。
立足产业特色,精准对接需求。各县市区在认真学习郧阳区“零工超市”做法的基础上,根据区域产业特色灵活调整建设地址、岗位类型和服务重点,快速搭起符合地方实际的“零工超市”服务平台,在十堰市形成了业态丰富、发展多元的“零工超市”体系。目前,十堰市“零工超市”共涉及19类产业,其中制袜56个、食用菌种植11个、农产品种植9个、制衣6个、玩具加工5个、电子元件加工4个,均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农业、手工业、服务业等产业,与当地产业布局、人口分布、群众需求等要素紧密结合,为社区弱劳力、大龄劳力、带娃宝妈等重点群众提供了高效率的供求对接方式,高效助力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充分就业。
优化服务链条,保障就业权益。十堰市人社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零工超市”提供岗位信息、政策咨询、就业援助、返乡创业扶持、技能培训、居民参保、劳动维权等全链条就业服务。同时建立健全长效多元的就业帮扶机制,采用“大数据+智能化+铁脚板”的工作方法,通过数智就业平台,精准掌握十堰市农村劳动力规模、分布、流向等数据,动态掌握企业及群众需求,构建“市-县-乡-村”四级数据联动机制,及时开发“短平快”就业岗位,为就业人群与就业岗位进行精准匹配对接,整合政府、企业、社区三方资源,形成就业服务、技能提升、权益保障的全周期闭环管理。
这一创新实践不仅促进了城乡居民充分就业,更成为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相融合的生动案例。
(长江云新闻记者 陈赟 赵龙文 通讯员 李梦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