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把湖北实验室建设成原始创新的策源地

长江云新闻  2025-07-22 20:02:01
分享到:

全球首片8寸硅光薄膜铌酸锂光电集成晶圆下线

光刻胶用光引发剂制备关键技术实现自主可控

高产高蛋白、快脱水宜机收玉米新品种培育成功

北斗实现动态厘米级、静态毫米级定位

这些科研成果分别来自

九峰山实验室、三峡实验室、洪山实验室、珞珈实验室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湖北实验室








湖北洪山实验室:实施科研成果赋权改革

你可能不知道洪山实验室,但很可能听说过“无刺”武昌鱼——这种没有小刺、有“蒜瓣肉”、口感像鲈鱼的新品种,就是洪山实验室的科研成果。

今年5月11日,“一种创制无肌间刺草鱼的技术”被华中农业大学以独占许可方式许可给广东海大集团使用20年,海大累计支付5000万元。广东海大集团副总裁钱雪桥说:“无刺的武昌鱼未来有很大发展前景,华农有非常好的科研基础,海大有非常好的产业基础,我们1+1的合作一定能够发挥大于2的效果。”

这项科研成果是华中农业大学高泽霞教授团队历经十余年努力完成的。他们系统解析淡水鱼类肌间刺,也就鱼肉中小刺的发生发育规律和骨化机制在国际上首次鉴定出肌间刺发生关键调控基因,通过分子精准育种,创建无肌间刺鱼类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已培育无肌间刺武昌鱼、草鱼等新种质、新品系。

华中农业大学和湖北洪山实验室还将高泽霞教授团队取得的3项专利,评估作价1亿元与海大集团共同出资设立注册资本规模2.5亿元的合资公司,这也是湖北洪山实验室与企业成立的第一家合资公司。
   华中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湖北洪山实验室副主任伍莺莺介绍,学校将科研团队生物育种领域的相关成果直接赋权给洪山实验室,并由实验室全资成立的湖北洪山实验室创投有限公司帮助老师们把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洪山实验室实施科研人员“自行转化、自主分配、自行担责、收益捐赠” 的成果赋权改革模式,科技成果转化后科研人员可以有更高的获得感。她说:“洪山实验室联合老师们以知识产权入股,绝大部分的比例是转让给团队老师持有,鼓励和支持老师们创新、创造的热情。”


湖北光谷实验室:做高校和企业创新资源的“串珠人”

在光谷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高亮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量子点短波红外成像芯片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并且将短波红外相机的生产成本大幅降低。

湖北光谷实验室胶体量子点短波红外成像芯片项目组负责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高亮说:“通过红外相机对它拍照,只有黑白两色,可以通过颜色的深浅来判断物质的种类。比如只有5米的能见度,用上短波红外可能有70米的能见度,现在我们在某些指标上超越国外。”

早在2012年,高亮教授团队就启动了这款芯片的研发,并一直致力于将芯片推向市场,但没有相应的产品作为载体,很难得到投资人的青睐。为了破解这个难题,2023年光谷实验室聘请了专业成果转化团队,积极对接市场,花了几个月的时间促成了一家红外产品研制企业与高亮团队合作,推出了原型样机,并将这款芯片装进了红外相机。

英睿红外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刘宇轩说:“从科研级的论文变成真正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能够满足客户在相应的激光检测、半导体检测等领域的使用需求。”

为了加速成果落地、推向市场,光谷实验室建起“科学家+项目经理+工程师”的联合攻关模式,按照科研团队和企业需求,定向匹配了专业工程师,配合他们完成产品小试,在多方的努力下,成果不断涌现。

有了成功案例,湖北光谷实验室去年起在全国率先探索招聘“技术经纪合伙人”,他们大多来自各地科技部门、高校院所或是科技型企业,懂技术又有一定的市场资源。截至去年12月,光谷实验室“技术经纪人”队伍超20人,全职工程师近70人,设立50多项创新科研项目,产出以实验室为专利权人的知识产权数量共计193项,转化金额超过2000万元。

湖北光谷实验室副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学院院长唐江说:“我们聚焦在颠覆性的技术,创新门槛更高,是个长跑。光谷实验室提供了一些资金的支持,再提供一些信用的担保,让它不停地前进。”


湖北实验室已达10个 人员总规模3547人

聚焦国家战略和湖北产业创新需求,湖北已形成由国家实验室、湖北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构成的实验室战略矩阵。目前,湖北实验室已达10个,人员总规模3547人,其中,全职全时人员2033人,占比超50%,青年科学家占比超60%,产出一批标志性成果。

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湖北实验室发挥新型研发机构灵活、开放、高效的优势,因地制宜特色化发展。比如,江城实验室把“中原突围”精神作为发展理念,探索出“战略投资+员工持股+银行贷款”的市场化建设运营模式;东湖实验室探索军地协同创新新模式,促进海军工程大学50项专利成果向民用转化。

此外,湖北实验室加强概念验证、小试中试、产业孵化能力建设,通过技术入股、IP转让、IP授权、撬动社会资本等多种方式,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培育。比如,隆中实验室联合重点产业打造4条新能源新材料中试线;江城实验室孵化企业9家,2024年度营收3.8 亿元,实现盈利反哺;江夏实验室建设武汉市概念验证中心,设立验证成果转化基金。截至目前,湖北实验室共建设中试线(中试基地)30个,孵化培育企业45家,带动1家企业上市,实现自我创收总计近 14亿元,财政运行经费依赖度由最初的100%降至55.5%。

(长江云新闻记者 王珣  汪佳睿 余旭东 编审 田园 吴宝洪)

责任编辑 严泉泉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