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城乡融合的峒山答卷

鄂州融媒  2025-07-22 19:57:21
分享到:

盛夏时节,走进长港镇峒山村,但见青砖黛瓦的村居错落有致,“四好农村路”如玉带缠绕山野,稻田上空无人机盘旋飞舞,小组驿站里老人孩童笑语盈盈。12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峒山,这里还是一座普通村落;12年后,它已蜕变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开创了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

数字见证巨变:截至2024年底,峒山村集体收入跃升至502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增长72%,污水收集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徐徐展开。

绘好一张图

城乡共荣启新程

2009年,作为鄂州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峒山村率先打破“城市归城市、乡村归乡村”的传统规划思维,科学编制《鄂州市峒山旅游新社区总体规划》,统筹规划城乡道路、供水、供电、信息、垃圾污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围绕“人、地、钱、技”等关键要素落子布局。

俯瞰峒山古村落

在这张蓝图里,既有38公里“四好农村路”串联起的旅游精品线路,也有主港辅港18公里清淤工程构建的水系网络;既有600余亩农田电网改造的“电力动脉”,也有70余盏太阳能路灯照亮的“夜间经络”。村里将红色文化与生态资源深度融合,修缮历史建筑,保护古树老屋,让青砖白墙的古村落与绿水青山相映成趣。

规划不是写在纸上的空想,而是落在地上的实践。沿着“节约集约、绿色发展”的路径,峒山村7800余亩土地实现有序流转,污水管网通达968户农家,既保留了传统村落肌理,又为现代农业发展腾出空间。曾经纸上勾勒的旅游图景,如今化作稻香咖啡馆飘散的醇香、老时光记忆馆留住的乡愁、现代化乡愁学堂琅琅的书声、栖客露营基地络绎不绝的游客。2021年以来实施的百余项工程,最终凝结成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生态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全国文明村镇、全国首批乡村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村等数十块金字招牌。

下好一盘棋

要素流动破壁垒

土地、资金、人才,这些曾经制约乡村发展的“老大难”,在峒山村被盘活成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金钥匙”。峒山村创新实行“党总支+村委会+公司”三管合一模式,将分散的土地、资金、劳动力整合成发展合力。

高标准农田

“过去种地靠天吃饭,现在流转土地当股东。”村民陈学波算起经济账:将土地流转给生态农业基地,每年不仅有租金,还能在基地打工赚工资,年底还有分红。这种“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改革,让土地焕发新生,如今,峒山村22个生态农业基地年产值达1.8亿元,带动300余户村民增收。

人才要素的流动更显智慧。通过“引育用”三管齐下,峒山村既引进高校团队开发黑水虻养殖等新技术,又培养本土“领头雁”队伍,还组建涵盖老教师、老干部、老军人、老党员、老模范等“五老”和新乡人、归乡人、原乡人等“三乡”人才信息库。武汉传媒学院在此培训新媒体人才,让峒山栖客、峒山老姐、美丽峒山等抖音账号成为农文旅推广新渠道;与多所高校共建的研学基地,每年吸引数万名师生开展社会实践。浙江考察归来的村干部带回民宿建设经验;蓝焰生物质能源公司的车间里,华中科技大学的科技成果正将秸秆转化为生物质气。

峒山人牢记嘱托,用开放胸怀拥抱要素流动。当高校研学团队穿梭于乡间小道,当返乡青年在稻香咖啡馆调制手冲咖啡,城乡人才的双向奔赴正在重塑乡村发展基因。

织密一张网

治理创新惠民生

因着凉不适,54岁的峒山村村民陈加强在村卫生室输液。“小病在家门口就能看,用城乡居民医保账户结算,两天下来医药费不到50元。”在陈加强看来,这个覆盖全村乃至全市的便捷医疗服务网络,正是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生动缩影。

一体化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完善,全面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这是当地探索出的民生改善“峒山密码”——通过“户分类、组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实现生活垃圾100%无害化;通过“厕所革命”建成12座生态公厕,实现旱厕全拆除;通过网格化管理,将环境整治等任务细化到人;实现公路乡镇通达率、村内道路硬化率、通户道路硬化率“三个100%”;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班额”全部化解;推进村级医疗服务点全覆盖,打造农村群众15分钟医疗服务圈……

峒山古村落一角

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峒山村也不忘留住乡愁:30余栋老宅“修旧如旧”,6棵古树挂牌保护,紫竹堂的窗棂守望岁月静好……峒山古村余韵不减、焕发新颜。

峒山村城乡共荣的图景,正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生动注脚——当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乡村完全能够走出一条产业振兴、城乡互补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峒山的实践深刻启示我们,乡村振兴不是要抹平差异,而是要在保留乡愁记忆的同时,让村民过上现代化的幸福生活。这,或许正是城乡融合发展的要义所在。

责任编辑 张智美子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