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的“逆生长”密码——咸宁嘉鱼背街小巷改造启示录
青石板上还留着独轮车的辙印,砖缝里的苔藓仍记取梅雨季的水位,咸宁市嘉鱼县的大街小巷如同摊开的竹简,记载着城市最真实的年轮。这些被时光磨亮了墙角的巷道,曾陷入现代化进程的尴尬境地——电缆如藤蔓般攀附在墙面,水泥补丁粗暴地覆盖着花砖,居民们戏称这是“穿着西装打补丁”。
而今穿行在这些重获新生的巷陌,会遇见三重惊喜:抬头可见“空中蜘蛛网”化作地下智慧管网,低头发现鱼纹地砖与现代透水材料共生共美,转角处猝不及防撞见一面会“说话”的墙。这场由城区居民共同执笔的“城市散文诗”,投入过亿元的同时也收获无价。正如一位市民所言:“真正的城市更新,不是把记忆装进博物馆,而是让记忆继续生长在豆浆升腾的热气里。”
当晨光再次抚摸这些被温柔以待的街巷,我们终于懂得:所谓乡愁,不过是让每个转角都认得出来时的路。
老巷新生记·基础设施攻坚战
日前,在磨盘路片区和金运巷片区的各个小区内,平整宽敞的沥青路面,规范有序的停车位,修葺完好的休闲角,曾经的老旧小区如今焕然一新。院子内,孩子们在嬉戏玩耍,欢声笑语不断。休闲一角,老人在闲话家常……
两个片区位于鱼岳镇老城区,有18栋楼400户912人。由于年代久远,小区公共设施长期超负荷使用,道路破损、坑洼不平;公共楼道墙面斑驳、扶梯把手锈迹斑斑;线路布局混乱,用电安全堪忧……
2023年,磨盘路片区和金运巷片区被纳入到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楼道重新刷漆,规整杂乱的线缆,铺设雨污分流管道,道路重新硬化,统一规划停车位……经过一番改造,小区水、电、气、网、路等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提升。
北门一路工行小区同样如此。“整个北门一路片区老旧改项目,包括6个小区。”北街社区干部鲁运枝介绍,原来小区与小区之间都用围墙隔开,如果以单个小区改造,必然零散无序,重复投资。采取集中连片综合改造的方式,则可以提升投入效益、改善城市整体形象。经过与居民代表充分地沟通交流,决定打破围墙边界,实行集中连片综合整治,构建城市“大家园”。
破墙,破的是有形之墙,同时也打开了无形的“心墙”。“几个小区合并拆除了300多米围墙。”小区支部书记夏绍平说,多亏了老旧小区‘拆墙并院’,现在院子大了,环境美了,还拉近了邻里间的距离,生活在这里很幸福。
近年来,嘉鱼县创新采用“老旧小区改造+”模式推进背街小巷综合治理,以“微更新、精提升”为核心理念,通过“三改三保”实现街巷有机更新:改基础设施,将破损路面更换为透水混凝土,同步实施雨污分流和弱电下地,确保功能完善;改空间布局,拆除违建腾退公共区域,植入口袋公园、文化长廊等复合场景,确保品质提升;改管理模式,建立机制,确保长效运维。
据介绍,嘉鱼县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计划分6年实施,自2020年起至2025年计划改造257个老旧小区,涉及住户28873户,楼栋2441栋,建筑面积约257.52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约8.7亿元。截至目前,嘉鱼县已按计划完成2020年至2024年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共涉及207个老旧小区,惠及19484户居民,1900栋居民楼,建筑面积约181.52万平方米,完成总投资约6.8亿元。
转角遇到美·文化基因再激活
路面干净整洁、文化墙新颖醒目……记者在通湖小区和芦苇场小区看到,经过改造,小区的背街小巷的面貌焕然一新。放眼望去,两个小区的巷子墙面以创城宣传内容为主,散发出浓浓的文化气息,来往的居民经过此处纷纷驻足观看。
谈起小巷的变化,家住通湖小区居民王雅丽感触颇深:“这条小巷变化特别大,以前道路坑洼不平,不少墙体老旧,既不美观也不安全。改造后,给旧围墙画上了文化元素,小巷变得既整洁又美观!”
重新粉刷后,小巷的面貌焕然一新。见到家门口的小街巷变漂亮了,芦苇场小区的居民都很高兴。早上买完菜,刘大妈不急着回家,拎着篮子在家门口的路上溜达。她很喜欢这条没有多长的小路,仿佛这里就是城市温柔的一角。
在城区的背街小巷,一个个口袋公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口袋公园不仅为城市增添了绿意与活力,更成为传播廉洁文化的前沿阵地,巧妙融入本土文化元素,将廉洁理念以生动、亲民的方式传递给每一位市民。
北门湖看守所旁的小游园便是如此,改造面积1123平方米,廉洁文化主题区的“清风长廊”,廊架上嵌刻廉政警句,而这里以前是附近居民避之不及的卫生死角。清运垃圾,栽植四季花草,增设健身器材……经过改造,一座崭新的口袋公园在这里“拔地而起”。公园的廉政廊亭更是市民喜爱的休闲地点。“走一圈,既能锻炼又能学历史典故。”市民胡峰指着墙绘笑着说。
在整治提升背街小巷工作中,嘉鱼还注重挖掘每条街巷的历史基因和文化记忆。
位于鱼岳镇西街社区丝瓜巷31号的金声故居于2024年5月份整体修缮完工。如今建设面积约600平方米的金声故居,古韵十足,让年轻一代感受到历史的传承。“现在巷子成了网红打卡地,连我在外地工作的儿子都夸老家变得时髦了!”丝瓜巷居民王先生笑着说,“这些老故事变成建筑,我们老住户看着亲切,年轻人也觉得新鲜,每天都有举着手机拍照的人。”
这种改造理念,既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样板化”整治,又让城市文脉在细微处得以延续。如今,这些背街小巷不仅是便捷的通行空间,更成为展示城市文化的露天博物馆,让居民在寻常生活中就能触摸到城市的历史温度。
这些街巷的蝶变,正是嘉鱼城市品质提升的生动注脚。
精管而善治·绣花功夫护成果
近日,清晨的西街社区大通桥路,环卫工人李师傅正驾驶着专业清扫作业车穿梭于狭窄巷道,用高压水枪精准冲洗着路沿石缝隙里的污渍。“犄角旮旯都能清理,效率比人工提高了3倍。”李师傅介绍。不远处,附近多个商户正将分类好的垃圾投入回收箱,转身回来后用抹布擦拭着“门前四包”责任牌。
平整洁净的道路、安静舒适的环境、清脆悦耳的鸟鸣……大通桥路随处都透着闲适与宁静。这条原先破烂不堪,长数公里的背街小巷,如今变得一尘不染,让人耳目一新。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也正在感受着片区环境的变化。
“环卫工不仅注重清理表面的垃圾和杂物,还深入到了每一个细节之中。比如,那些曾经被忽视的小巷和角落。同时,还加强了垃圾分类的宣传与引导,让居民们逐渐养成了良好的环保习惯。”生资宿舍居民叶英告诉记者。
“我们将原有主要街路上定岗定人的保洁方式转变为巡回保洁,把一部分的保洁人员和设备最大限度充实到背街小巷当中。”中节能嘉鱼公司职工李玉梅说,公司包保的背街小巷有90条,对这90条背街小巷,实行定岗定人定责“站桩式”保洁,做到垃圾不落地、随产随清,彻底让城区环境卫生管理提档升级。
县环卫局每天安排专人在城区对环境卫生进行巡查,督促中节能(嘉鱼)环境服务有限公司及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做好城区清扫保洁工作。
这种精细化管理的背后,是嘉鱼构建的“建管并重”长效机制。县城管执法局对城区51条进出城通道、主次干道及路长网格制范围内支街小巷的文明创建和城市管理考核工作履职尽责情况,实现各级网格、路长对责任路段的道路、市政设施、市容市貌、交通秩序、绿化管理和环境卫生“五查”全面综合管理。
特别是,将背街小巷整治与“门前四包”、数字城管等统筹结合,依托数字城管信息平台,社区、片区单位组成“责任联盟”,通过一张网格管治理、一个平台管调度、一支队伍管执法,联手整治背街小巷,构建全民参与背街小巷管理的“千里眼”“顺风耳”,确保管理全覆盖、巡查全时段、问题全发现。
县城管局负责人表示,嘉鱼正推动从“政府独奏”向“社会合唱”转变,让每条背街小巷都成为共建共治共享的活力单元。随着“立体清扫+智慧监管+多元共治”体系的不断完善,嘉鱼这些承载着乡愁记忆的背街小巷,正持续焕发文明新气象。
“下一步,我们将推动小街巷治理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拓展:一方面,深入挖掘街巷文化内涵,将历史记忆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打造更多有温度、有故事的人文街巷;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共建共治共享’新模式,构建更加开放、包容、可持续的街巷治理体系,让每一条街巷都成为展示城市温度、彰显民生幸福的亮丽名片。”该负责人表示。
记者:皮道琦
一审:夏明亮
二审:熊熙
三审:张文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