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湖北赤壁:驻村工作队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云上赤壁  2025-07-21 11:13:46
分享到:

在湖北咸宁赤壁市茶庵岭镇金峰村,咸宁市中心医院驻村工作队的身影始终活跃在田间地头、村落巷陌。两年来,他们扎根基层、深耕细作,从唤醒土地活力到完善基础设施,从传承红色基因到守护村民温度,他们用一项项务实举措让这座山村焕发新生机,铺展开一幅产业旺、村庄美、民心暖的振兴画卷。近日,记者深入这片红色土地,探寻这支医疗队伍派出的驻村工作队如何用“医者仁心”书写乡村振兴的壮美诗篇。

土地生金:让沉睡资源“变成增收活水”

金峰村地处幕阜山北麓,竹林面积达1.5万亩,却因交通不便长期陷入“守着金山讨饭吃”的困境。驻村第一书记李海平说:“金峰村的土地未能完全发掘出潜力,资源未能充分利用。”

2023年8月,咸宁市中心医院入驻赤壁市茶庵岭镇金峰村,与村委联手召开多场屋场会,以茶庵岭镇政府深入推进图斑、土地整治工作为目标,争取项目资金,对村内闲置土地、杂树林进行集中清理,通过召开党员大会及村民代表大会,将村民的土地统一流转到村委,再由村委对外承包。300亩地变为丰收田,30亩杂树林成了板栗林。引入种植大户潘长清培育双低油菜基地,年产菜籽30吨,延伸出菜籽油加工产业链,单瓶5L菜籽油以98元的认购价打开销路,带动农户每亩增收超800元,20余户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1200棵板栗苗扎根沃土,预计盛产期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

1.5万亩林地也成了“聚宝盆”,村民依托竹林资源发展“竹林鸡”、牛羊养殖,年销售额达50万元;2017年建成的42千伏安光伏发电项目,如同“阳光存折”,每年稳定创收3.5万元。从零散种植到规模经营,从单一产出到多元增收,金峰村的土地真正成了村民的“钱袋子”。

基础提质:让民生短板“变成幸福支点”

“以前晚上走夜路靠手电,现在路灯亮到家门口。”村民邹文松的朴实话语,道出了基础设施改善带来的变化。工作队聚焦民生痛点,投入184万元,其中:7个小组安装260盏路灯,约31万元;十口塘清淤、打驳岸,约12万元;道路拓宽10公里,约75万元;建设排涝防洪渠项目,约66万元。260盏路灯照亮7个村民小组的夜晚,拓宽10公里烈士陵园道路,菖蒲塘清淤后重现碧波,66万元建成的防洪渠为农田筑起“安全屏障”。

产业配套也同步升级,198万元村企建设资金精准发力:冻库延长了农产品保鲜期,竹器厂让传统手艺变现增收,基围虾养殖基地试养成功,光伏板在屋顶连成”蓝色银行”。更暖人心的是医疗服务的提升——工作队发现村卫生室病床老旧后,立刻联系企业捐赠两张多功能护理床,可调节床板让老人输液不再靠被子垫背。截至2025年,咸宁市中心医院已开展20场义诊,80余万元帮扶资金涵盖项目建设、物资捐赠等,让村民的获得感实实在在。

红色赋能:让“革命基因”变成“振兴动能”

“金峰村的红色故事不能褪色。”第一书记李海平的话,道出了工作队对红色资源的珍视。他们深挖当地红色底蕴,推动总投资469.73万元的红色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于2024年5月开工。作为帮扶单位的咸宁市中心医院投入20万元,助力红军医院复建,发挥医疗优势规划设施布局,让红色遗址焕发新活力。

党建引领让治理效能持续提升。工作队推动建立村湾支部,实现“小事不出湾,大事不出村”;党员大会、屋场会成了共商村务的平台,从为四组装路灯到拓宽烈士陵园道路,从帮80岁老人邹文斌改造危房到举办“唱响金峰”国庆活动,一件件实事凝聚起民心。如今,红色遗址修复稳步推进,廉政教育基地初具雏形,金峰村正以“红”为底、以“绿”为韵,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驻村工作队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诠释担当。在他们的努力下,金峰村的油菜田飘着丰收香,板栗林藏着新希望,红土地上的振兴故事,正写得愈发精彩。

通讯员:袁俊

一审:吕蓉

二审:李淑岚

三审:周姿

责任编辑 刘益谦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