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湖北早稻观察:面积为何增?产量凭何稳?

长江云新闻  2025-07-21 09:43:38
分享到:

7月,荆楚大地的早稻迎来收获季,丰收图景在田间地头清晰铺展,全省早稻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呈“三增”态势。据初步估算,种植面积较上年增长1.3%,平均单产实现1.5%增幅。这场丰收背后,是政策引导、技术赋能与自然馈赠的多重合力。

面积增:政策与市场的双向驱动

在黄冈市浠水县的稻田里,种粮大户们正忙着收割早稻。浠水今年新增1.38万亩早稻,以8.8%的增幅成为全省早稻面积增长最多的县。“政府免费发种子,去年卖价又好,今年肯定多种点!”浠水县种粮大户张米洪的话道出了面积增长的关键。

政策红利的精准投放为扩种注入动力。浠水县政府采购60万斤早稻种子,覆盖全县所有早稻种植大户,直接带动5万亩种植面积。这种“点对点”的扶持模式,让农户吃下“定心丸”。而市场信号的正向激励同样显著,2024年,加工专用型早稻价格达到1.05元每斤,高于中稻0.1元的价差,形成“多种多得”的良性循环。

全省层面,优质品种的结构优化支撑了面积稳定增长。中嘉早17、中早39等高产高值米粉专用品种,与两优287、两优76等优质抗逆品种的种植面积已占全省四成,品种优势转化为农户的种植意愿,共同推动早稻版图稳步扩大。

产量稳:技术与推广的深度融合

在荆州市公安县章田寺乡的早稻田,干谷亩产达480公斤,较去年略有提升,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分别增长0.65%和2.17%,千粒重稳定在高位,理论单产创下近五年最佳。

技术集成应用成为增产核心引擎。全省推广的“合理增密增穗”技术成效显著,通过25厘米行距高速插秧机的普及,每亩插秧穴数从1.5万增加到1.8万,基本苗增加1万株,直接带来0.6万有效穗的增长,按千粒重25克计算,单产提升约15公斤。在浠水、公安等核心产区推广的双季稻全程机械化“吨粮”模式,通过品种搭配、播期优化和水肥管理,实现了降本与增产的双重收益。

科学服务体系的保驾护航同样不可或缺。湖北省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专家指导组成员,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高级农艺师曹鹏告诉长江云新闻记者,今年,省农技推广总站联合气象部门建立联合会商机制,发布4项防灾减灾技术意见,从育秧到灌浆全程指导;185场技术培训、6793人次农技人员下乡,将“适期播栽”“适时晒田”等关键技术精准送达田间,让科技成为稳产的“定盘星”。

面对即将到来的收获期阴雨天气,湖北各地农机检修、机手培训全面铺开,烘干设备调度预案就绪,确保“成熟一块、收获一块、烘干一块”。针对不同熟期的早稻,农技部门精准施策:早熟田块控水防倒,中晚熟田块“一喷多促”,全力将丰产潜力转化为实际收成,为全年粮食生产筑牢根基。

(长江云新闻记者 张项青 浠水台 编审 田园 吴彤)

责任编辑 徐珊珊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