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是这个理》:“达梦”的觉醒年代

云上社科  2025-07-20 17:03:37
分享到:

每天,千万人搭乘地铁,高效运转的背后,靠的是什么?数字时代,分秒间就有海量数据产生、碰撞。它们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其实就活跃在我们身边。国产数据库对当今中国发展有多重要?研发人员在数据库的国产化替代中,经历了哪些酸甜苦辣?今天的国产数据库产品又是如何与产业形成合力,迸发出新的火花?

百姓故事,专家视角。由湖北省社科联、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省委网信办联合主办,湖北电视综合频道联手长江云推出的系列理论故事节目《是这个理》第121期:“达梦”的觉醒年代。让我们和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王锐一起,带着这些疑问走进武汉达梦数据。

专题:是这个理

不惧挑战 勇闯国产数据库“无人区”

7月酷暑,对湖北电力保供人员来说就是一场硬仗。调度员必须紧盯电力调度系统上的实时信息更新,精准发布指令。湖北电网调度中心使用的,正是来自武汉达梦数据库股份有限公司的DM8数据库系统。每年这时候,武汉达梦数据产品服务中心负责人黄海明都会主动上门,对数据库系统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大扫除”。

据黄海明介绍,现在他们不仅服务于电网系统,金融、能源、航空、通信、党政机关等数十个领域,都在用他们的产品。而这个景象,在21世纪初是完全无法想象的。他坦言,早期政府、央国企的信息化系统90%以上用的都是国外的数据库系统,而打破这一局面的正是达梦的创始人冯裕才老师。

说起与数据库结缘,冯裕才回忆,最初要从二十世纪70年代说起。1978年,担任华中工学院计算机助教的冯裕才到武钢调研学习。当时,恰巧武钢斥巨资进口了一套无人轧钢系统。但系统项目竣工时,作为承包方的日方工作人员却把足足三卡车的技术资料当场销毁。34岁的冯裕才,被这一幕深深刺痛,他深刻认识到市场换不来技术,如果中国人不掌握底层技术,在国际上站不住脚。正是这样的触动,让他几十年来一直坚持从底层做起,深耕数据库领域。

一台电脑,几本国外参考文献,在那个周围人还在解读“什么是数据库”的年代,冯裕才凭着一股子热情就开始研发数据库系统。1988年,冯裕才带领团队开发出首套国产数据库原型系统。2000年,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武汉达梦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那时候,冯裕才已经56岁。

不忘初心 坚持自研打破市场“坚冰”

今年47岁的付铨是当年冯裕才的学生之一。2002年,研究生毕业的他拒绝多家大厂的邀约,入职达梦。然而工作没两年,在一场全国数据库的“PK赛”中,连续6年状元的达梦“爆冷”得了倒数第一,付铨眼见公司陷入危机。当时其他公司用国外公司开源的数据库产品进行研发,就相当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性能提升很快。用开源还是坚持自主研发?在达梦公司内部争议很大。

在冯裕才的坚持下,一年后,新一代全自主研发的产品DM4强势回归,性能指标重回巅峰。然而,做科研,达梦不在话下,但做商品,市场却相当残酷。2007年,29岁的黄海明从产品测试投身市场服务,刚到北京跑市场的他,很快就被现实打脸。当时国外数据库已经占领很大的市场,黄海明一个星期跑三四家客户,可一年半载下来,最终成功落地的项目寥寥无几。

就在这样的市场困境中,让达梦逆风翻盘的机会,很快就来了。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电网受到外网攻击8939次。从成本和安全方面考虑,国产数据库作为一个选项被摆上了桌面。2008年7月一个周五的晚上,黄海明接到了一个来自国家电网的特殊来电,对方提出希望尽快开展一次交流。机会难得,黄海明连夜筹备资料,同时将情况同步给远在湖北武汉的总部。不到48小时,一个专项技术团队在武汉完成集结,赶赴北京,团队由付铨带队。

付铨回忆,国家电网项目有多家公司参与竞争,谁能在功能适配和性能提升上做得最快、表现最好,谁就会被选用。当时国家电网是达梦唯一的大客户,也是唯一的机会,公司内部下定决心必须拿下项目。团队在现场加班加点,与上海的团队一同奋战,吃住都在一起,没日没夜地攻关技术难题。

由于达梦的架构完全由自己设计,每一行代码都是自己编写,团队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响应需求。7天时间里,达梦团队就完成了数万行PL/SQL代码的移植,实现了达梦数据库DM5.6对甲骨文数据库专用OCI接口的兼容;用一个晚上优化了达梦数据库“大表更新算法”,实现了性能“量级”突破。优异的表现让达梦团队战胜了众多竞争对手,成功拿下了国家电网项目,公司有了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产品本身的成熟度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乘势而上 达中国自研数据库之梦

国网这一战,达梦成功打开能源电力行业的大门。而在服务各行各业的过程中,还有更多“卡脖子”技术难题等待着国产数据库人的破译与解码。

干泽慧在武汉地铁清分中心工作第11个年头了。2024年,他们部门负责的地铁自动售检票系统,整体从原国外数据库切换到国产数据库DM8系统。对于这样一次“大换血”,干泽慧起初着实捏了一把汗。

武汉轨道交通全线6210个闸机通道,每天420万乘次出行服务,对数据库系统的容灾能力要求极高。2023年,武汉达梦数据主动找上门,参与到这场商业竞争中。作为公司的研发人员,冯源底气十足。而这份底气,正是来自他们团队12年来对“共享集群”技术的成功攻关。

2008年,达梦就开始考虑研发数据共享集群功能的可能性,但当时全世界,只有美国甲骨文一家企业掌握这项技术,而且市面上没有任何这方面的开源产品可供参考。怎么办?一路走来,达梦团队屡战屡败,但屡败屡战。12年潜心钻研,一度推倒重来,2020年,全自主研发的达梦共享集群DMDSC产品正式对外发布。2024年,武汉地铁集团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企业。2024年5月,武汉地铁完成了线网清分系统、互联网票务系统的迁移。9月,新的国产数据库经受住了长江文化艺术季开幕式597万乘次压力的考验。

如今,达梦数据已布局武汉、上海、北京、苏州等六大研发中心,近三年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均维持在20%左右。数据显示,2010年前后,美国甲骨文一度占据中国数据库市场份额的83.7%,但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甲骨文在中国数据库市场的份额已萎缩至不足15%。而达梦数据正乘势而上,迎来一批又一批年轻血液的加入。

2022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武汉考察时强调,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现在,冯老师和他的团队小伙伴们即将搬入新大楼。未来,他们不仅要面临扬帆出海的竞争与挑战,还要直面AI时代、云时代对数据库的重塑与革命。数据流动无国界,但承载它的数据库,必须有主权疆土。由“0到1”的原创突破,再到“1到N”的产业飞跃,国产数据库的发展之路,让我们更加坚信,只有牢牢掌握核心代码,才有机会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为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底座。

责任编辑:刘浪

责任编辑 龚晓艺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