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江陵:尾水变“金水”每亩田为群众增收500元
7月18日,在荆州江陵县普济镇复兴场村,记者看到:稻田郁郁葱葱、绿意盎然,一旁的沟渠,水质清澈,水体洁净,漂浮在表面上的净水植物引人注目。该村党支部书记崔水兵向记者介绍,植物为水草和美人蕉,是“稻虾共作”尾水治理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复兴场村尾水治理区域有1238亩,通过尾水收集、过滤、曝气、排放,让水质达标以后再循环利用。
今年以来,江陵县紧扣“两年见成效”目标,扎实推进洪湖流域综合治理。在尾水治理的过程中,复兴场村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提升。这些经过治理的尾水,成为了滋养稻田的“金水”,使得每亩稻田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了显著提升。
复兴场村村民周能武说,通过尾水治理,对养殖各方面都提高了优质的效益,今年往年要提高500块钱,一亩田基本上达到5000块钱效益。
尾水治理是改善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的重要一环。如何检测水质是否达标?在治理末端,一个水质检测设备可以显现。通过连接平台,水体的相关指标——溶解氧、电导率、硝酸盐氮等数据实时更新,严格控制水质,为小龙虾和水稻的生长环境提供了科学保护。
尾水变“金水”,激活了虾稻产业蓬勃发展。今年以来,江陵县做实28个小流域治理单元,全面推进池塘养殖、小龙虾尾水错峰排放、多点囤积再利用,利用田边围沟、支斗毛农等毛细血管沟渠以及对涵闸的管控等灵活多样实用的方式,实现“围尾水”。
虾农们的效益显著提高,我县小龙虾企业也享受着水质提升带来的“红利”。湖北餐虎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表示,今年大概收的面积是10万亩,收购当地的小龙虾800到1000吨,整个这一块产业带来的经济大概1000万元左右。
县洪湖流域综合治理办公室负责人王重阳介绍,江陵县将落实“四个治理”“五个坚持”,以省考姚集断面全年水质保持在Ⅲ类及以上83%为目标,突出重点、攻坚克难,加强工作调度,抓实抓细省级市级13类31项重点任务和“八大工程”,助力“两年见成效”目标实现。
(长江云新闻记者 何进 通讯员 方圣洁 黄洋 欧阳钰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