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这8家来自武汉的“神秘机构”,都在忙些啥?

长江日报  2025-07-18 20:12:50
分享到:

“小天”人形机器人缓缓站直身体,左腿轻轻弯曲,右腿脚尖一抬,稳稳地迈出步伐,转弯、驻足……一系列动作流畅自然。

最近,湖北珞珈实验室又传好消息,这个聪明的机器人不用遥控器,就能自己做主,完成整套动作。

“小天”机器人在科研人员操控下稳健行走。长江日报记者 高勇 摄

由武汉大学牵头的湖北珞珈实验室,是空天信息领域的“技术大牛”。它瞄准北斗时空智能、智能遥感应用等高精尖方向,由10多位院士专家组成智囊团,一门心思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如今,这家实验室已经交出了30多项行业领先的科技成果,实力相当能打。

不过,珞珈实验室只是武汉科技创新的冰山一角。

2021年起,湖北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结合自身优势,在光电科学、空天科技、生物安全、生物育种等领域建起10个湖北实验室,其中8个落地武汉。湖北的创新,武汉是主阵地。

那么,在汉的其他实验室都是干什么的呢?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

光谷实验室,由华中科技大学牵头,专注“追光”,是光电科学领域的排头兵;

洪山实验室,由华中农业大学牵头,玩转生物育种,让农作物和畜禽更优质;

江夏实验室,当生物安全的“守护神”,筑牢科技防线;

江城实验室,聚焦先进封装领域,建成中部地区首个先进封装综合实验平台;

九峰山实验室,专攻化合物半导体,给电子设备装“强芯”;

东湖实验室,瞄准新能源船舶、智能船用装备、轨道交通节能等领域,创下多项全国第一;

汉江国家实验室,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突破,是目前湖北唯一的国家实验室;

时珍实验室,由湖北中医药大学牵头,深耕生命健康和中医药,传承创新国粹。

别看这些实验室大多由在汉高校牵头,但千万别觉得,它们就是这些大学的“分支机构”。

从“出生”那天起,湖北实验室就瞄准产业需求,它们要解决的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的问题。

也是多亏了它们,一批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科研成果更快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

比如,我们来说说九峰山实验室和龙头企业合作的例子。

图为九峰山实验室。通讯员张希为 供图

在半导体生产中,有一个关键的步骤叫“晶圆切割”,这一关键技艺此前长期被海外垄断。

为了突破封锁,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埋头研发了4年有余,可到了市场化阶段,调研、研发、验证成本太高,犯了难。

这时候,位于光谷的湖北九峰山实验室伸出了援手。它有完备的技术条件和强大的人才储备,能大大缩短产品验证时间,降低成本还提效,帮企业更快抢占市场。

九峰山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忙碌。通讯员张希为 供图

企业和实验室一拍即合。经过实验室近半年、每天超10小时的“魔鬼测试”,2024年2月,华工科技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套高端半导体晶圆激光切割系列装备通过中试验证。

如今,华工科技的车间里,崭新的半导体晶圆激光切割机不断出厂,这套高端晶圆激光切割设备实现核心部件100%国产化,精度和效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国外垄断。

华工科技智能化生产线

在九峰山实验室,发论文可不是“首要任务”,他们把科研成果的应用前景摆在第一位。现在,它已成为全球化合物半导体领域最先进、规模最大的科研及中试平台,吸引了570家全球合作伙伴,还带动30多家企业扎堆光谷,创造超百亿元产值,妥妥的“产业引擎”。

还有一个小细节,九峰山实验室的全职员工将近500人,“90后”超七成。这些青年科创者充满热情、敢于试错、甘于寂寞,“只进取,不设限”,勇攀化合物半导体前沿技术高峰。

这些年,湖北实验室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与本地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产出了“全球首片8寸硅光晶圆”“内河新能源船舶电力系统”“新型作物抗病基因”等一大批“硬核”成果,不少都是国内一流、国际领先。

也正因于此,在全球创新版图中,武汉被不断“点亮”。2024年9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武汉位列全球第十三、国内第五。

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武汉正抓住创新,强劲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

(来源 长江日报 记者 覃柳玮 通讯员 姚坤森 张希为)

责任编辑 唐元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