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念的襄阳“两河”实践
20年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诞生,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球环境治理和绿色转型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今年7月,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汪玉成不远千里,赶到湖北省“两山”理念转化示范地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实地走访交流,与堰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闵洪艳共商成立中国和美乡村共富联盟大事。
百余公里之外,莽莽荆山之间,中国山区幸福村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迎来盛夏避暑的黄金时节,天南地北的游客纷至沓来,日均接待4000人次,“凉资源”升腾为“热产业”,正全力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堰河、尧治河(简称“两河”)如同孪生兄弟,始终践行“两山”理念,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在1.97万平方公里的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两河”的成功实践如同闪耀的明星,格外引人注目。
襄阳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全域推进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大力实施“十百千”工程,建设“三美”乡村,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2024年底,襄阳GDP迈上6000亿元新台阶,580万人民过上了富裕安康的生活。
今年,襄阳聚焦功能镇区、和美乡村、实力产业、美丽路网建设,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四项行动”。
“两山”理念在“两河”落地生根,靠的是团结奋斗好班子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襄阳“两河”实践充分彰显了“两山”理念的强大生命力。
人在,山在,绿色在,堰河村发展才有希望;要苦先苦干部,要上先上党员,尧治河村能有今天,靠的就是艰苦奋斗、求实创新。
无论是30年前还是今天,“两河”发展贵在有一个团结奋斗的好班子,“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
堰河村的崛起得益于一群“把村里的事当成自家的事干、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做”的党员干部。
“在村一级,一名党员就是一棵小草,必须有头顶一颗露珠子的能耐。”堰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闵洪艳说,“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
30年来,堰河村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用实际行动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堰河村竹林里摆放的280块大小不一的石头,蕴藏着穷山沟的致富密码。
早年村里大小事需要商量,就组织村民在竹林里开会。每户搬块石头坐着,当时有280户,就摆了280块。地作席、天当房,有话大家敞敞亮亮地讲。直到2009年,村里条件好了,开会改在了室内,但大家仍小心呵护着这块场地。
在尧治河村,一提到该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孙开林,大伙就会笑呵呵地来上一段顺口溜:“孙开林真折腾,当个书记磨死人,今天修公路,明天搞股份……”
37年前,尧治河村穷困至极、负债累累。孙开林上任后,在一个破牛棚里召集村里的党员干部,召开了一次决定尧治河发展走向的会议,大胆提出“修路开矿”的设想。
全村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住岩洞、战严寒,饿了勒紧裤腰带,渴了塞口冰雪,终于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通往第一个矿点的6000米山路,运出了第一车磷矿。
为了“啃”通这条通往村外的公路,尧治河村有3人献出生命、5人留下残疾。
近年来,堰河村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乡村治理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尧治河村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边的榜样更是可学可鉴。襄阳市先后涌现出一大批聚焦民生、推动发展的先进典型,并在各自岗位发光发热。
今年5月,襄阳市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文润铁打的千年古城焕发出勃勃生机。
“两山”理念在“两河”枝繁叶茂, 靠的是自觉践行好理念
从穷乡僻壤到生态惠民,从贫困落后到富裕安康,从绿色立业到全面振兴,一幅中国式现代化农村新图景正在鄂西北的“两河”铺展开来。
“发展靠什么指引,那就是要有一个好理念,否则,一旦跑偏了,使再大的劲也是徒劳无功。”闵洪艳在与孙开林交流时会心一笑。
“理念是发展的魂,要是人丢了魂,那就成了无头苍蝇,撞得头破血流还不知道咋回事。”孙开林说,“两山”理念就是最好的选择。
1988年,尧治河村为了摆脱穷山恶水的困境,用炸药“轰”开了山门,运出的一车车磷矿很快变现,财富如同滚雪球越滚越大。一矿独大,撑起了整个山村的经济。
然而,磷矿总有开完的一天,而且露天采矿这种粗放经营方式,让曾经植被茂密的山地千疮百孔。
进入21世纪,尧治河村党委一班人敏锐觉察到危机的到来,当机立断召开村党委会,暂停粗放开矿的行为。
“我们靠矿起家,但不能为了发展而断了子孙后代的路,必须转变观念,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大家达成共识,走出了一条从粗放开采到精细加工的新路子。
2005年,“两山”理念在余村诞生,充分证明尧治河村观念转变的正确性,也更加坚定了尧治河村绿色发展的信心。
在持续修复生态的基础上,尧治河村大兴水电站、开发旅游景区、打造康养基地,向多元发展要效益。
在废旧矿洞再利用上,尧治河村按照资源有限、价值无限的思路超前谋划,创造性开发矿洞经济,栽种食用菌,搞观光旅游,实现了价值最大化。
昔日采矿区变成景区景点,曾经的堆矿区变成生态广场,过去裸露的山体伤疤变得绿草如茵,往年的荒坡地今朝瓜果飘香迎客来。
尧治河的蝶变之路令堰河人感同身受,因为20世纪90年代的堰河村也是“见山山秃头、见路路断头、见水水断流、见人人发愁”,即便山上有茶树,也只能望天收,更谈不上什么口感品质。
“砍山毁山不如养山护山。”堰河村动员党员干部带头上山种树,对茶园进行改造,让茶叶尽快变现。
这时,“两山”理念如春风一般吹到堰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堰河村开始大刀阔斧破旧立新。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在小山村推行垃圾分类,让有限资源回收再利用,彻底扭转了“脏乱差”局面,为和美乡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按照“依山傍水、显山露水”的原则,整体规划村庄布局。在此基础上,兴建民宿民居,发展农家乐,搅活乡村旅游经济。
在生产方式上,堰河村坚持生态立业不动摇,1200亩茶园全面推行有机无公害种植管理技术,打响擦亮自有茶叶品牌“堰河香”,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
围绕“绿”字做文章,农户采收的土蜂蜜、散养的猪牛羊、种植的木耳香菇等农特产品成为抢手货,光是手工腌制的灰鸡蛋,一年就卖出上千万枚。
在襄阳,无论高寒山区,还是丘陵平原,“两山”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两河”实践已经成为示范,为乡村全面振兴增添了澎湃动力。
“两山”理念在“两河”开花结果,靠的是特色鲜明好路子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唯有发展才能惠及民生。然而,选择什么样的路子来发展才更接地气、更管用?
“半山半水分半田”的堰河村,依托优良的生态资源,摸索出一条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茶旅立基,带旺人气。一片叶子可以养活一方人,堰河村精耕细作有机茶园,让茶树“喝”上过期的豆浆牛奶,提高有益物质含量。此举深受消费者欢迎,堰河村每年茶叶销售额达5000万元。
茶香客自来,全国各地的游人慕名前来采茶、制茶、品茶、聊茶。堰河村顺势举办茶叶开园节、农商旅博览会等活动,集聚人气,还为孩子们开启研学之旅,让他们体验不一样的课外实践乐趣。
文化引流,拉动消费。堰河村连续12年举办极具地域特色的“打年货·游堰河”年俗文化节,并在节会上大摆百家宴。村民端出拿手好菜,凑成百个碗,宴请八方宾朋,每年吸引万余人参加,就连国外的朋友也来尝鲜,个个赞不绝口。
目前,“打年货·游堰河”年俗文化之旅已经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稀缺资源“串珠成链”,建成了一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带动农特产品销售上千万元。
品牌支撑,提质增效。为了让村民的荷包更鼓,堰河村专门成立了生态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和运营,创建使用“堰河香”公共品牌,让农特产品提“身价”,赚取的红利人人共享。
“我们人手一张‘红利卡’,现在按55%比例分红,年年都有。”村民冯毕建说,即便没有收入来源的困难人群,村里也无偿配股,有福同享。
冯毕建经营了一个特产店,还散养了黑猪和山羊,种有香菇木耳,一年的毛收入300万元,“这都是绿水青山的馈赠。”
尧治河村,平均海拔1600多米,磷矿储量丰富,磷化工产业是其发展支柱。持续不断修复矿山之后,植被复绿,被评为全国绿色矿山,走出了一条区域协作、优势互补的新路子。2024年底,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45亿元。
然而,受地域条件限制,尧治河村的磷化工产业面临转型发展的瓶颈期。怎么转,转到哪里?
在襄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保康县开启“飞地经济”新赛道,与谷城县开展区域协作,在谷城县化工园区落地磷化工项目。
今年7月9日,规划总投资200亿元的兴发保谷磷化工产业园破土动工。
尧治河村抢抓新机遇,将发挥磷矿资源富集优势,为襄阳打造千亿级磷化工产业集群贡献力量。
与此同时,尧治河村在“矿”字上狠下功夫,誓将矿区变景区、变农业生产区,实现多元一体化发展。
延绵50公里的封闭矿洞,经过科学论证,如今开发成“三界洞天”探险神话主题景区,该景区被评为湖北十大避暑度假旅游目的地。洞内还建起了食用菌生产基地,因为恒温,富含矿物质,可产出优质菌菇,供不应求。
“去年暑期,包括矿洞在内的核心景区就接待游客32.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亿元,同比均有大幅增长。”湖北尧神生态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章治兰说。
只有不断翻新特色模式,发展才会后劲十足。
襄阳在“两山”理念引领下,各地兴起了观光采摘、田园咖啡、红色旅游等特色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两山”理念在“两河”光芒四射,靠的是追求共富好日子
村里有金融、家里有资本、户里有硕博生、发展有产业、出行有房车;山水变风景、资源变资本、农民变股民、产品变商品、“两山”变“红利”、振兴变高兴。
这是堰河人追求的“五有六变”新目标,因为“一家一栋小洋楼、一家一台小轿车、一家有一个致富项目、人均存款10万元”的愿景早已实现。
去年底,堰河村的固定资产超过2亿元,集体经济收入3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万元。
家家户户住别墅,人均面积65平方米,冰箱、彩电、空调、电脑等一应俱全;考上高中、大学本科(专科)的学生分别奖励4000元到10000元;成立集帮扶、福利、服务于一体的“三福公司”,让孤寡老人和智力障碍群体有人管、有事做、有钱挣。
这是尧治河人用集体的“钱”办好群众的“事”最真实的写照。这些年来,公益设施和共享福利方面的资金投入累计约6亿元。
去年底,尧治河村的固定资产达到90亿元,集体经济收入4.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5万元。
一人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人都不能落下。
堰河村联合周边7个村成立“共富圈”,统一使用“堰河香”农特产品品牌,新上深加工项目,共建共享停车场、冷库等设施,让乡村发展迸发新活力。
谷城县要求12个乡镇(开发区)重点确定1个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村,全方位开展“学堰河、赶堰河、超堰河”活动,在富民产业、基层治理等方面加快发展,培养一批“闵洪艳式”的农村党组织书记、诞生一批“堰河式”乡村振兴示范村,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在尧治河村,走共同富裕之路,人人皆知皆参与,正在由“单点突破”升级为“区域联动”。
尧治河村通过发展磷矿产业,带动保康县横溪村、两河口村等7个村有序开采矿产资源,每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均在100万元。同时,帮助相邻的房县打通60多公里盘山公路,开发野人谷、野人洞景区。
在“两山”理念发源地余村的倡议下,堰河村积极响应成立中国和美乡村共富联盟。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也在“两山”理念的感召下,加入创业创富的队伍中,建设新家园。村头巷尾的咖啡馆、KTV、手工坊、书画室、智能民宿等城市元素随处可见,朝阳般的新业态蓬勃发展,锐不可当。
从越南归国的李长建开了一间“堰河味道”咖啡馆,生意火爆,年销售额达15万元。他还热衷公益当“红娘”,每年举办民间相亲会,让有情人终成眷属。
尧治河村出台优惠政策,招引一批人才,参与矿产开发、乡村旅游、文化挖掘等工作。整个村庄因为有了新鲜血液的注入,朝气蓬勃,魅力四射。
席永久就是尧治河村从十堰市“挖”来的,起初专攻旅游营销,逐渐成长为村办企业高管,后来进入村“两委”班子。
新一轮发展的战鼓已擂响,襄阳在湖北支点建设中担当重任,正大力实施“两资三能”工程、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四项行动”,奋力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实现宏伟目标,必须务本务实、真抓实干,始终如一践行“两山”理念,绘就更多“两河式”幸福画卷。
(来源 汉水襄阳 记者 童光辉 通讯员 阮班明 杨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