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航局:管廊工程的“守望者”
盛夏的武汉,整座城市好似一个蒸笼,连呼吸都裹挟着暑气。武汉管廊项目副总工程师邹德乾看着已经贯通的管廊,脑海中忽闪过自己初入武汉时的模样。
那一年,在公司会议室冷白的灯光下,“向市政领域进军”的号召,像一块巨石投入他的心湖。对于市政工程完全陌生的他,挑战的心火终是燃去了自己的犹豫。“我去武汉!”几个掷地有声的文字书写了下首批拓荒光谷管廊项目的坚定与孤勇。
项目刚组建时,人手并不富足。作为两条管廊的施工主办,他一边要快速熟悉市政规范文本,一边还要做好工程部的日常管理,肩上的担子和最初的期盼一般沉重。当工地的喧嚣在深夜沉入死寂,唯有他窗棂透出的那盏灯,倔强地亮着。
“单轴抗压强度6到28.5兆帕!上方12条既有管线,最近距离仅有0.8米!”管廊项目的特殊性,让项目团队陷入两难的境地。会议室里,业内权威专家的一句“传统矩形顶管技术在这里根本就是寸步难行!”更是当场浇了一盆凉水。“如果非要在石头上绣花?那我们就绣出一朵给它瞧瞧!”邹德乾紧攥起拳头,不服输的念头让他决定来一场“技术突围战”。
那段时间里,他和团队四处查阅资料文献,每一次数值模拟的崩溃,都像重锤狠狠砸在心上。失败、推倒、重来……300多个日夜里,他带领项目技术团队,并联合公司科技部创新研发了“岩石地层超前钻孔扩挖+复合式多刀盘掘进”技术,计算、模拟、优化……终于!跃过了95%的破岩覆盖率红线,那个曾经被视为金科玉律的“小于等于5兆帕”行业禁区,终于被他们用智慧和血性,生生凿穿!当庞大的顶管机在地下5.7米深处“零事故”穿越,提前23天的工期时长,是项目团队在绝境的岩缝中,绽放的胜利之花。
技术堡垒的硝烟未散,商务索赔的战场已然狼烟四起。看着计合部同事焦头烂额,邹德乾心里明白:“工程人要既能拿图纸,也能算账本!”深夜的孤灯下,陪伴他的不再是熟悉的线条,而是密密麻麻的数字与条款。
“这个算法,按湖北定额,应该是……”他主动走向正在讨论的计合部同事。可他能提供的帮助终究有限,“我必须再做点什么!”很快,“算量特训营”悄然开展,他在一群技术硬汉中,淬炼出一柄柄能挥舞“技术+商务”双刃的利剑。之后的日子里,审计、设计、业主单位……他的身影一次次穿梭其间,当矩形顶管变更成功计量,他笑着放下手中的计算器,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今年五月,武汉光谷地下管廊主体全线贯通,全面迈入机电安装新阶段。那一刻,欢呼的声浪几乎要掀翻房顶。在人群之中,邹德乾的笑容疲惫而又满足,眼角的纹路如同大地的沟壑。从图纸上青涩的笔迹,到指挥若定穿透坚硬岩层的“技术尖兵”,这条路,没有捷径,唯有用信念,一寸一寸,在不可能的岩层中凿出。
欢呼的余音仍在管廊的穹顶下隐隐回响。邹德乾独自走向刚刚贯通的顶管入口,步伐依旧沉稳而坚定。贯通从来不是终点,匠魂铸就的钢铁脉络已在城市血脉中铮鸣,召唤他向下一个地心深处进发。
通讯员:王子瑞
来源:中交一航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