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恩施 | 利川:禀赋筑基 传统避暑模式的升级与支撑
利川:禀赋筑基 传统避暑模式的升级与支撑
炎炎夏日,当武汉、重庆等地热浪滚滚,位于鄂西南深山、平均海拔超千米的利川市,却是一片清凉世界。这里夏季平均气温只有22度出头,被中国气象局列入全国十大避暑路线。得天独厚的“凉资源”,正吸引着日均超12万人次的避暑大军涌入,把“凉爽”变成了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热引擎”。
盛夏的利川团堡镇野猫水村宜影古镇,人气爆棚。操着各地口音的避暑“候鸟”们,让这座高山小镇充满了活力。广场舞、乐器演奏活动随处可见,歌声笑声在山间回荡。
武汉游客 李荆新:我们就开始了自发地组织了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一些活动,比如说,歌唱、琴棋书画、球类、跳广场舞以及等等的这样的一些活动, 所以每年到这来了之后,来居住的这几个月,大家都非常非常开心。
四川游客 杜天祥:我是基本上每年都来,去年被聘为“候鸟村长”,野猫水村这几年的环境变化比较大,我们也很关心这个地方的发展,确实通过这么些年,我感觉我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地方。
利川的底气,源于硬核的生态禀赋。“中国凉爽之城”、“中国天然氧吧”、“2023中国避暑旅游优选地”……这些金字招牌背后,是平均海拔1100米、夏季均温22.2℃的天然优势。
恩施州利川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先红:老百姓在夏天睡觉还要盖被子,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高达8000个每立方厘米,远超清新空气标准。
要把“深山凉意”变成“支柱产业”,破局交通瓶颈是关键。沪渝高速、渝利铁路、利万高速构成骨架网,利咸高速、沪渝高速东互通等关键工程加速推进。351、350国道等多条干线升级改造,10余条通往腾龙洞、佛宝山等核心景区的旅游公路全面优化。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让“凉城”不再遥远。
恩施州利川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 罗文锋:开行旅游直通车,定制客运线路,为特殊时间段到达火车站旅客,提供出租车、公交车预约服务,保障旅客便捷出行。
好资源、好交通,还需好政策点燃市场热情。利川市去年升级《旅游奖励办法》,拿出“真金白银”:对引入游客的旅行社、线上平台(OTA)、研学团队设奖;对创成高等级景区、酒店民宿的,最高奖50万元;优秀导游也有专项奖励。同时,《推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将避暑康养列为支柱产业,构建“一心引领、三带支撑、全域协同”格局。如今,以城区和苏马荡为核心,联动周边乡镇的避暑产业集群已成规模,“凉资源”正成为富民强市的“金山银山”。
恩施州利川市文旅局局长 杨雁冰:我们目前正在研发全域旅游产品,我们已经开业的滑雪场,还有马上要动工建设的我们的温泉项目,能够让我们的游客在冬季来的时候,也能感受到我们利川的康养旅游的魅力。
利川:链式发展促融合 “凉”经济释放“热”效应
避暑客的到来,不仅让利川热闹起来,更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多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空间。当地正全力推动避暑产业从“住下来”向“玩得好”、“吃得香”、“带得走”升级,一条围绕“避暑+”的产业链条日益丰满,“凉经济”的热效应辐射全域。
避暑客来了,如何让他们“住得久、玩得嗨、花得多”?利川的答案是: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推动全产业链融合,打造丰富消费场景,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在利川市南坪乡齐岳山康养生态园内,避暑游客的运动热情与凉爽山风一样高涨。核心景区的新业态和乡村民宿的深度体验项目,有效将游客平均停留时间延长。
乒乓球培训老师 喻学艺:球友现在来这地方,不光是打球,他主要是纳凉、旅游,互相交流。
此外,位于利川市的腾龙洞世界地质公园、大水井古建筑群、龙船水乡等核心景区推出夜游、沉浸式演出等新业态。
龙船水乡景区副总经理 黄睿:我们会做一些夜场的一些演出,来传递我们土家族的文化,让游客在游览的时候更能感觉到我们这个景区的文化的内涵,康养的老年人,银发群体都能够在我们景区得到更好的享受。
围绕避暑人群需求,当地还发展夜间经济、康养理疗、研学培训等衍生服务,形成多元消费场景。
安徽游客 许文联:当时我们也是通过朋友介绍到这边来玩,觉得齐岳山康养生态园,非常适合老年人在这里避暑养生,因为这边空气好,对身体各方面都能感觉到非常好,这边凉快,一年四季要盖被子,并且蚊虫很少。
恩施州利川市南坪乡干堰村卫生室中医阁负责人 唐麟:我们中医堂主要是给辖区的“候鸟”们、及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做固本培元、补气养神的中医指导、对他们的身体监测、一年一度的老年体检,让他们在我们利川南坪度假,能够达到身体健康,心情愉悦。
在利川市南坪乡,当地依托独特的生态环境气候优势和康养资源,全方位推进田园民宿、森林康养等多维度多业态并存,为文化IP赋能,发挥如膏书院、凌云塔等省级文保单位的文旅资源,与避暑康养进行结合。
恩施州利川市南坪乡宣传统战委员、副镇长 汤惠岚:目前我们针对迎峰度夏,制定了5大措施和5个礼包,去年以来,我们的旅游人次突破了20万,实现综合旅游收入1.4亿元。下一步我们将以更大力度、更强措施,推进避暑康养产业的发展,真正让游客住下来、慢下来。
利川:创新提质育动能 “凉”产业孕育“新”未来
面对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和游客对品质化、个性化的更高追求,利川避暑产业没有止步于“靠天吃饭”,而是通过科技赋能、品质升级与人才支撑,不断为“凉产业”注入“新动能”,迈向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去年,利川建成覆盖主要景区、度假区的智慧旅游平台——“AI游利川”。该平台基于利川智算中心孵化,已实现行程规划、智慧停车、景点、酒店、民宿、美食、特产推荐、文案生成等9大旅游助手功能。游客可通过小程序便捷获取信息、预订服务(门票、酒店、餐饮、特产等),极大提升了服务效率与游玩便利性、安全感。
恩施州利川市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运营负责人 储昭武:通过文旅大模型,去提供24小时的免费的这样一个虚拟导游,那么游客走到了我们的景区,走到我们每一个点位,那我们都会给他详细地介绍景区点位的一些信息,其实就类似我们请了一个私人导游,而且这是免费的24小时的私人导游。
更宝贵的“新动能”来自人才。利川创新实施“候鸟人才”工程,让短暂居住者变长期贡献者。目前2500人的“候鸟智库”已建立,涵盖教授、医生、作家、农技专家等。这些高知型、技能型“候鸟”人群积极参与本地社区治理、文化传播、医疗咨询、科技助农等志愿活动。在利川市民族中医院,“候鸟”医学专家们正忙碌着。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教授 屈季宁:咱们既避暑又方便,跟我们利川人民服下务,尽我自己的所学所能吧,能够到这来,一举两得。
恩施州利川市民族中医院纪委书记 田景鸣:我们以柔性引进方式聘用优秀“候鸟型”专家,来院设立“专家门诊”,打造“候鸟”人才工作室。
文旅部门还免费开放文化馆、图书馆、体育场馆,举办各类活动,增强游客归属感。
恩施州利川市文旅局局长 杨雁冰:我们对我们的避暑游客免费开放,我们各类的公共服务场所,比如说我们的文化馆、图书馆,我们的各类体育运动场馆等等。同时,我们还开展系列的文化体育活动,让我们的避暑游客在利川来了之后,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我们本地的生活当中。
清江如练,倒映着璀璨星光。亲水步道上,游客悠然漫步;孩童的欢笑,伴着悠扬的山民歌旋律……利川,这座鄂西山城,正以其独特的“凉资源”,通过科学的规划、完善的链条、创新的赋能和温暖的服务,持续释放高质量发展的“热效应”,生动书写着避暑产业升级的精彩篇章。
长江云新闻记者 李亚敏 邹兴程
利川台 席锈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