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针对蜱虫叮咬 解决基层痛点——首款快速检测病毒试剂盒在武汉协和医院面世

长江云健康  2025-07-13 10:40:19
分享到:

春夏季是蜱虫叮咬的高发季节,武汉协和医院感染科自4月份以来收治来自湖北、河南等地多例因蜱虫叮咬导致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一位来自大别山区的70岁男性患者,近期出现发热伴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大别山区是SFTS高发区域,患者有野外劳作经历,首诊医生怀疑是蜱虫叮咬所致的SFTS,但需要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确认。受限于基层条件,检测结果迟迟未出,病情日益加重,患者出现说话含糊不清、四肢抖动等症状。患者慕名找到湖北省蜱传疾病防治中心主任、协和医院感染科郑昕教授。经由一款协和自主研发的病毒核酸试剂盒检测,45分钟即出结果,确诊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随后出具的实验室报告也完全证实了这一点。近日来,经对症治疗,患者病情已大为缓解。

聚焦精准诊断关键需求 解决基层痛点

据郑昕主任介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由大别班达病毒(DBV)感染导致的新发突发传染病,感染方式主要是经蜱虫叮咬传播,俗称“蜱虫病”,已成为我国春夏季重大公共卫生威胁。高病毒载量患者病情进展迅速,极易导致多脏器损伤及死亡。诊断金标准是病毒核酸检测,但由于该病好发于农村、山区等环境,基层医疗条件有限,往往不具备核酸检测所需的PCR实验室,难以尽快确诊。因此,协和医院感染科决心研发一款有别于传统检测方法,快速、高效且操作简单,有利于基层应用的定量检测试剂盒,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在郑昕主任带领下,通过与知名生物科技公司合作,一支囊括感染病专家、病毒学家、生物学家、人工智能专家的医工交叉、院企联合研究团队成立,并成功于近期取得重大突破,完成核心研发。这是全球首款基于微流控、多重PCR分子POCT技术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大别班达病毒,DBV)定量检测试剂盒”,已通过国家发明专利初审(专利号:202411619773.8)。依托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引物探针创新体系和试剂冻干工艺,项目目前正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据郑昕主任介绍,在临床研究阶段,每次病毒核酸检测都会同步常规送检,检测结果与试剂盒检测完全相符。

五大核心优势 重塑虫媒传染病检测格局

据悉,该试剂盒具备五大核心优势:一是超高灵敏检测:较常规PCR技术灵敏度提升10-100倍;病毒潜伏期、低载量仍可精准识别,极大降低漏诊率。二是超快检测时间:45分钟即可报告核酸结果,压缩疑似患者确诊时间。三是超精准定量检测:采用内标定量方法,内置高低值两个校准品,定量结果更精准;且可动态监测病毒载量变化,精准预测病情走向。四是100%特异防误诊:独创“基因密码锁”技术,覆盖全球流行DBV毒株(人源、蜱蜱源、羊源等);严苛交叉反应测试,避免将SFTS误诊为其他发热性疾病。五是极简化操作流程:突破传统实验室空间限制,无需PCR实验室,乡镇卫生院也能开展;提取、扩增试剂高度集成,仅需一步血清加样;检测结果软件自动判读,操作人员技术门槛低。

试剂盒与检测流程

郑昕教授表示,该项成果标志着对SFTS病原学检测诊断迈入“快、准、精、便捷”新阶段,重塑了虫媒传染病检测格局,有望极大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检测能力,为全球SFTS防控贡献中国标准化工具链。目前,作为湖北省蜱传疾病防治中心,武汉协和医院感染科正在开发一系列前沿新技术防治工具,未来将极大提升我国蜱传疾病防治能力。

通讯员:张玮、徐玲

摄影:刘坤维

湖北广电大健康发展中心图文编辑:杜若希

责任编辑 解清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