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 黄冈精准施策提升新就业群体幸福感——让“奔跑者”有温馨驿站停靠
7月10日,清晨的阳光刚洒满黄冈城区街道,“饿了么”外卖骑手陈华已拧紧电瓶车把手,汇入了早高峰的车流。今天的第一单目的地是黄州区赤壁街道青砖湖公园小区。只见他熟练地在小区门口停车、掏出手机、对准闸机旁的二维码一扫——“嘀”的一声轻响,向小区保安亮出绿色通行码,保安随即抬起道闸。陈华脚步轻快地穿过大门,不到两分钟就完成第一单任务。
“以前可没这么顺当。”陈华抹了把额角的汗,脸上带着轻松的笑意,“现在好了,有了这个‘小新码’,一扫亮码不用登记,保安就开门,真是给我们省了大把赶路的时间!”
随着外卖、网购行业蓬勃发展,外卖、快递配送员为居民递送生活所需,提供便捷服务,却时常面临“进门难”的尴尬局面。如何在保障“快速达”与实现“安全管”之间找到平衡?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黄州区社会工作部主动开门纳谏、下沉调研,精准对接新就业群体需求,以作风之变促问题解决。
“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抓。针对骑手小区进出难、小区安全保障难,在市委社会工作部主导下,我们联合街道、物业开发了‘小新码’系统。”黄州区委社会工作部三股负责人官源媛介绍。
“小新码”是依托“i黄冈”平台,面向外卖员、快递员、家政服务员等新就业群体开发的服务平台,除扫码即可进入,还具备楼栋单元导航、一键报事和求助等功能。“小新码”的推出有效解决了新就业群体进小区难、找楼栋难、矛盾调解难等问题。青砖湖公园小区物业经理陈海川指着监控屏幕上记录的骑手进出信息说:“现在,他们扫码通行,身份记录一目了然,我们管理起来更有底。”
民生无小事。在一次次蹲点调研、开门纳谏中,“吃饭难、吃饭贵”也成为了新就业群体反映的高频问题。黄州区委社会工作部迅速与黄州区本土餐饮企业对接,将外卖骑手、环卫工人、老年人、的士司机和残障人士纳入17家德尔福社区食堂优惠范围。
中午1时30分,跑完30单外卖后,上衣已经湿透的外卖小哥陈华来到就近的“小哥食堂”——德尔福食堂吃中饭,休整一下。“有很多这种爱心食堂,对我们这种新就业群体都是8折。菜品也挺丰富,而且干净卫生,我们吃得也放心。” 陈华说。
可喜的变化还在悄然上演。4月份,黄州区“骑手友好街区”“友好小区”“友好商家”“友好食堂”相继授牌,暖心服务持续拓展。
陈华送餐途中,目光总会留意到这些温暖的标识。“喏,看到那个‘骑手友好之家’的牌子没?”他指着大东方大厅的展牌说:“渴了累了,随时能进去接杯水、坐一会儿,手机往插座上一插,心里就踏实了。以前在黄州找这样的地方可不容易,现在真是遍地开花!”他的语气里满是欣喜和归属感。
截至目前,黄州城区精心打造的88个服务驿站、18家小哥食堂、3个设施齐全的骑手之家,让这些城市“奔跑者”在穿梭劳顿之余,能停下脚步,擦擦汗,喝口水,充充电,喘口气。
“我们将持续扩大服务覆盖面,完善长效机制,拓展更多‘小哥食堂、暖心驿站’等友好场景。”黄州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童珍军说:“定期组织新就业群体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推动‘被服务者’向‘治理力量’转变,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动能,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贯穿始终,以问题解决质效检验学习教育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