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咸宁 | 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培育记
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培育记
在武汉设立离岸科创园,是咸宁主动融入光谷科创大走廊战略的重要举措。两年前, 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正式开园。如今,运营情况如何呢?
位于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的武汉易达新材料有限公司中试生产车间里,研发人员正对产品进行检查,它们即将迎来客户验收。
武汉易达新材料有限公司创始人 何俊:两个产品,一个是在先进封装上面进行使用,一个是在半导体的晶圆厂在使用。基本上能够满足客户的要求,整个来说是非常先进的一个耗材。
该公司从事半导体应用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今年3月入驻科创园,科研成果实现了从样品到产品的跨越,下半年,公司将赴咸宁通城县建生产基地。
武汉易达新材料有限公司创始人 何俊:因为我们也去参观了当地的一些企业,包括封装厂,他们也有我们的对应的产品的需求。在通城公司已经注册了,要做量产生产线了。
电子信息是通城县重点培育的三大突破性优势产业之一,当地也在开展“补链式”招商。易达新材料从入驻科创园到落户通城,看似偶然,实则大有深意。作为咸宁在武汉打造的“科创飞地”,在项目招引之初,就有布局。
湖北青创园光谷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潘龙:跟通城当地的产业契合,以高端半导体电子元器件产业链为主,上下游能够深度地链接,它能够形成产业集群产业慢慢地会发展壮大,这样发展会更有竞争力
青创园运营管理,作为科创园引入第三方专业公司,依托自身的优势,提供招商服务、技术转化、产业交流等增值服务。在“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营”双轨制管理模式下,形成“1+1>2”的服务效能倍增效应。武汉真彩智造科技公司主要生产医用3D打印机和医疗器械,在科创园培育孵化后已落户咸安,深度融入咸安的生物医药集群,未来将把武汉3家企业转移到咸安,打造医疗器械产业园,预计投产后年产值超过亿元。
武汉真彩智造科技公司生产工厂负责人 董琦:我们有将近20多例发明专利,同时我们还做了 4 个不同的行业标准,我们入驻完了以后真正地实现了产学研为一体的一个发展的思路,在武汉这边整个的研发,他的人才聚集成本就会低一点,(咸宁)生产相对是劳动密集型的,(充分发挥)两边极具有优势的经济的地域差。
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运营两年来,已有67家入驻企业到咸宁设立生产基地,总投资达50亿元,研发与生产实现无缝衔接。眼下,园区二期也在加速建设中。
“闲置存量”成“发展增量” 咸宁“沉睡”资产焕新机
引进招商的新项目想落户,没有土地指标怎么办?近年来,咸宁高新区瞄准现有存量,多措并举盘活闲置土地、厂房,做好“腾笼换鸟”,实现“旧中生新”,让一度“沉睡”的资产变“发展活水”。
天府烤卤是一家集卤制食品、休闲食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熟食连锁企业。此前已在安徽、四川建成两大生产基地,华中区域布局势在必行。去年2月,经过多轮考察,企业最终选定咸宁。
湖北天府烤卤食品有限公司咸宁工厂人事部负责人 刘雅茹:(咸宁)一个是地理位置它是非常优越的,它能够完全覆盖湘赣鄂三个区域,也能够降低我们的物流成本;第二个是能够尽快投产,(需要)有这么大规模的一个地,(后期)能够给我们扩大规模。
企业需求遭遇现实挑战:新建厂房面临土地资源紧张,现成的闲置厂房又无法满足食品生产的特殊要求。面对这一“两难”,咸宁高新区创新提出“存量嫁接”方案:精准盘活区内低效用地。
咸宁高新区咸嘉临港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 罗伟:针对企业需求,高新区联合企业开展项目选址,结合项目落地地图进行逐一排查、分析研判,最终选定位于高新区龟山路的欣和生物地块。
在咸宁高新区龟山路,占地238亩的湖北欣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曾面临发展困境。自2013年落户以来,受市场波动和资金瓶颈制约,238亩土地建成率不足50%,近半土地资源长期处于低效利用状态。一边是土地低效闲置,一边是项目亟待落地。然而,由于该地块此前开发停滞,投资强度未达25%的法定转让标准,按常规流程无法直接办理转让手续。
咸宁高新区咸嘉临港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 罗伟:如果走传统路径,需要先由政府收储再重新招拍挂,整个流程至少需要半年,企业等不起。
为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一年投产”目标,咸宁市创新推出“预告登记”审批模式——在项目投资额未达25%的传统限制条件下,允许企业先行办理规划审批、施工许可等手续,将审批周期压缩超60%。同时,咸宁高新区组建项目服务专班,从选址谈判到施工协调全程跟进。经过15轮实地勘察和三方磋商,最终确定最优用地方案。同时,通过“标准地”出让、容缺受理等配套措施,为项目建设按下“快进键”。创新举措带来惊人效率。天府烤卤项目自去年5月开工,仅用330多天便建成投产,创造当地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新纪录。
湖北天府烤卤食品有限公司咸宁工厂人事部负责人 刘雅茹:项目达产后,将直接带动上下游20余家配套企业集聚,形成15亿元产值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在园区另一端,湖北贝思特科技有限公司也曾面临发展困境。在建设过程中,因原合作伙伴资金和市场原因,原智能环保设备项目推进困难,即将面临破产的境地。咸宁高新区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组织政务、招商等部门联动,为企业转型出谋划策,及时调整投资方向,把园区重新定位为智能制造产业园。
湖北贝思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锦:基于高新区良好的营商环境和独特的区位优势,计划在高新区启动项目三期亿加汇电子信息产业园项目,该项目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做大做强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延长产业链,为园区企业降低成本。
近年来,咸宁高新区通过探索“预告登记转让”“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引导转型+精准招商”等创新模式,并配套“标准地”出让、专班服务等举措,有效破解了土地要素瓶颈,累计盘活低效闲置土地500多亩。
咸宁高新区营商环境建设局局长 黎燕:对于一些低效的资产、使用率不高的,通过回购的形式打包回购回来。目前我们锚定了24个原有的项目,逐步逐批地进行开展。
咸宁高新区:服务创新又升级 项目建设再提速
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发展的“沃土”、投资兴业的“宝地”。近年来,咸宁高新区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通过建强用好数字化平台,建立完善数字化图纸信息库,实现了建设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使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环节更少、审批时限更短、企业成本更低,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
在咸宁高新区楚之饮植物饮料生产基地施工现场,施工人员拿起手机,对准项目图纸二维码轻轻一扫,和项目建设相关的数字化图纸便可立刻在手机上查看。
湖北楚之饮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施工方项目经理 周仕阳:以前我们拿图纸最起码要打8套,比如说经常用的图纸坏的几率就特别大。(现在)我们不用拿纸质版到现场去,我们直接打开手机就可以了,工期可以提前一个月。
项目的快速推进得益于咸宁高新区创新开发的“扫码出图”数字化共享闭环管理系统的推行。据介绍,“扫码出图”系统通过搭建平台、建立信息库、扫码查询应用等步骤,实现了工程建设项目从勘察、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的图纸信息全过程数字化,同时,各部门可以通过系统对项目图纸信息互联互通、协同应用。
“扫码出图”系统开发商国泰新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大区经理 缪海波:我们通过直接可以在线来访问获取这个权限以后,直接扫这个码,一两分钟我们就可以把相关图纸在线可以预览到。
咸宁高新区政务服务局企业服务科科长 张峰:各部门可以在线使用同一套图纸,解决了项目施工过程中,纸质图纸变更频繁导致的管理不规范、印制纸质施工图增加成本以及图纸真实性、唯一性难以保证等痛点。
为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咸宁高新区还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展施工图联合审查,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将施工图审查服务交由具备相应资格的施工图审查机构承担。湖北金田轮胎有限公司今年计划投资10亿元,新上一条600万条半钢子午线轮胎生产线。在高新区购买施工图审查服务相关政策的加持下,该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速。
湖北金田轮胎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徐云平:为企业减负减了6万多块钱,第二个是我们省了(审批)方面的这些流程,加快了项目落地的时间,起码为我们争取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长江云新闻记者 李先华 阴志维 章珩
咸宁台 罗世喜 骆端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