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调研丨给业主发红包 小区公共收益“取用有道”
近期,武汉多个小区用公共收益给居民发现金红包的新闻引发热烈讨论。如何管理好公共收益,让它真正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呢?
记者 管根稳:您见过社区为每户居民发红包吗?将近4000人,一共发放779800元。在我身后,居民们正排着队领取红包。
武汉市洪山区和平街道爱家国际社区居民 崔艳平:领了200元的红包,很暖人心。
业主们领到的暖心红包,是爱家国际华城小区的公共收益,主要来源于小区停车费与电梯广告等,此前小区所在的社区、业委会和物业三方协商,将公共收益透明化,近年存下了一些收益结余。发红包前,社区组织召开业主大会,每户发放200元的议题得到了近九成业主的支持。
武汉市洪山区和平街道爱家国际社区党委书记 王嫣:物业公司一定要单独设立管理账户,跟物业费一定要区分开来,每半年就面向全体业主公示一次。
如何在保障小区正常运转的基础上,让公共收益“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武汉不少社区正在探索新路子:武昌区试点“信托制”物业,物业费和公共收益由第三方平台监管,每一笔进账和开销,都要进行公示。
武汉市武昌区粮道街道沙湖怡景小区居民 吴荣远:哪个月收入多少,在哪方面支出多少都看得很清楚。
武汉市武昌区粮道街道东龙社区党委副书记 李雅思:信托制物业是一个第三方的平台,当使用里面每一笔费用的时候,都会通过居民来监管。
一些老旧小区也在尝试用公共收益破解管理难题,在武昌区昙华林社区武警医院宿舍小区,80户居民缴纳的物业费不足以支撑物业公司运营,社区错峰开发停车位增加公共收益,反哺物业管理费用,让小区焕发新面貌。
武汉市武昌区粮道街道昙华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冯晶:早上业主出去了,下午4点钟之前,我们就把这个时间段让外来游客的车辆停,通过这个公共收益,来为我们小区做一些服务。
当居民看到小区的“隐形收益”变成实实在在的福利,对物业的态度也从质疑转为认可,物业费从“催缴”到“主动缴”,这样的良性互动正成为破解社区治理难题的金钥匙。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福利研究中心主任 梅志罡:居委会、业委会、居民和我们的物业公司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四方联动机制。既增强了基层群众认同感和参与感,对于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长江云新闻记者 管根稳 王天宇 通讯员 赵浩宇 张泽君 朱蔚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