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 择高而立、向上而行 在支点建设中走在前列
今天(7月1日),《人民日报》刊发文章《武汉 择高而立、向上而行 在支点建设中走在前列》,聚焦武汉市努力在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的生动实践。
在长江与汉江交汇处,一座城市正以全新的姿态迎接发展机遇。武汉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湖北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以“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为目标,将科教人才优势、交通区位优势、生态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发展胜势,择高而立、向上而行,努力在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
创新驱动:加速科教人才优势转化
近日,在湖北东湖科学城,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成功实现71.36特斯拉平顶脉冲磁场,刷新2018年创下的64特斯拉世界纪录。不远处的湖北九峰山实验室,拥有业界领先的化合物半导体基础设施,提供从化合物半导体产品设计到测试全链条的一站式服务。沿着高新大道一路向东,工业园区连片分布,长飞光纤、中国信科集团、华工科技等创新企业林立。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武汉在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中居第十三位。
141万名在校大学生、81名两院院士以及一大批创新型企业……科教人才优势是武汉最大的优势之一,科技创新是引领武汉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2024年开始,武汉筹建首批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高校、国家级智库、新型研发机构、企业携手,力争在3年内攻克重大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制重大创新产品。中国光谷、中国车谷产教联合体则锚定“光芯屏端网”等新兴产业,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中国光谷吸引了蔚来能源新总部来此落户。2024年,光谷的投资机构向蔚来能源完成多轮投资,帮助其新总部落户武汉光谷数字经济产业园,随后多家头部机构和行业基金跟投。
目前,武汉正加快构建“双轮驱动”的投资新格局,既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又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武汉每年为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简称“武创院”)投入10亿元,武创院以此为引导,通过“大胆资本+耐心资本”模式,让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共投共担”,以缩短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原研药从研发到上市的周期。
交通枢纽:建设海陆空一体开放矩阵
武汉阳逻港,龙门吊、桥吊起落不停,集装箱堆垛成山,集装箱卡车穿梭不停。作为长江中上游集装箱吞吐量“冠军”,阳逻港区30条直达航线呈放射状铺向全国,5条国际近洋直航线路通往日本、韩国、俄罗斯、越南、印度尼西亚。
数据显示,2024年,阳逻港全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38.1万标准箱,同比增长3.5%;出入境船舶总量106艘次,连续5年居长江中上游港口首位。
今年2月11日,阳逻港迎来历史性时刻,继吴家山站之后,成为中欧班列(武汉)阳逻港第二始发站正式投入运营。“长江黄金水道”与“钢铁丝路”在武汉成功“牵手”,无论是来自长三角、珠三角的电子元器件,还是产自中西部地区的机械设备,都能在武汉“换乘”,直通欧亚大陆。
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正豪情满怀地迈向“九州通衢”的新征程:高铁网络串联国内128座城市,12个方向“超米字型”高铁枢纽加速建成;2024年,中欧班列(武汉)折算发运1008列、共计8.35万标准箱,货值183.84亿元、同比增长9.43%;今年第一季度,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保持整体旅客吞吐量、国际旅客吞吐量、中转旅客吞吐量、起降航班架次4个“中部第一”。
距离武汉天河国际机场90公里外的鄂州花湖国际机场,是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已开通货运航线102条,数量居全国第一,初步构建起辐射全球的国际货运航线网络。武鄂航空“双枢纽”成为“空中出海口”,助力武汉都市圈加速融入世界经济版图。
2024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超2.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2%;外贸规模突破4000亿元,进出口总额4033.5亿元,比上年增长11.8%。这份亮眼成绩单,是武汉加快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的有力见证。
生态乐章:奏响长江大保护的绿色变奏曲
6月15日清晨,长江新洲双柳段的江面浪花翻涌,3只长江江豚接连跃出水面。这片被称为“江豚湾”的水域,栖息着20多头长江江豚。100公里外的沉湖湿地同样生机盎然,9万余只候鸟在滩涂上休憩,大红鹳、东方白鹳等珍禽频频现身。这得益于长江武汉段水质连续5年稳定保持在Ⅱ类,优良水质正是生态治理结出的硕果。
在武汉,好生态就是生产力。江夏区曾经废弃矿山,已华丽变身为热门打卡地,植被覆盖率提升12个百分点,640种动植物在此安家,其中包括8种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如今,江夏灵山生态文化旅游区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创造旅游收入800万元。
为保护江豚,武汉发展智慧渔政;为修复矿山,武汉创新生态修复模式。这些实践推动了环保科技、绿色金融等业态发展,特别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的推广应用,让生态价值有了量化标准。
在武昌区沙湖畔的中碳登大厦,全国碳交易数据实时跃动。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碳登”)是全国碳市场“数据中枢”,已在武汉落户,目前已累计交易6.53亿吨碳配额,成交额突破448亿元。2023年6月,全国首个面向个人的低碳生活平台——“武碳江湖”小程序正式上线,运行2年以来,总用户从3万增至160万,已存下5.18万吨碳减排量,相当于种植150万棵树。
眼下,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建设正深入推进,昔日的防洪险滩,变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绿色走廊。武汉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正奋力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鲜活样本。
文旅融合: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登临黄鹤楼极目远眺,长江浩浩汤汤。这座历史名楼,今年“五一”假期前三天接待游客超13万人次。当前,武汉正以“一桥两山”为中心,打造世界级文旅地标集群。与黄鹤楼遥相呼应的龟山公园,串联起古琴台、晴川阁等景点,成为可360度俯瞰长江的“城市阳台”。与此同时,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积极创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105公里绿道串联起听涛、磨山等景区,今年1月至5月10日已接待游客1330万人次,创同期历史新高。
漫步长江岸线,杨泗港都市T台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打卡地,“江上钢琴师”火热出圈;青山江滩的“钢铁记忆”主题公园,以艺术装置重现武钢历史,吸引众多亲子游客。这些项目与284公里长江岸线、112公里汉江岸线共同绘就“五廊共生”的生态画卷,2024年共计接待游客突破5000万人次。
夜幕降临,“知音号”游轮缓缓起航。长江游船历来是武汉旅游的热门项目,每年“五一”期间,与长江轮渡一起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游轮新增的“长江甲板声浪派对”,将热干面、小龙虾等特色小吃搬上甲板,让传统游船变身潮流地标,让游客更好体验夜游长江的魅力。
在中国光谷,“光谷光子号”空轨以其“人在空中游,景在脚下飞”的独特观感吸引着全球游客前来打卡、体验“赛博武汉”。今年“五一”期间,“光谷光子号”空轨日均载客量突破2万人次。AR体验、人形机器人“上岗”,为游客带来虚实交织的奇幻之旅,不断擦亮武汉科技游的“金字招牌”。
从千年黄鹤楼到现代光谷,从长江之滨到东湖之畔,武汉以文化为体、创新为翼,通过鲜活的文旅项目,向世界展示充满国际范、烟火气、文化味、科技感的城市形象。
(数据来源: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