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智绿新标”:房五兴长段打造“绿色工程”新标杆
在长江三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域,一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的生动实践正徐徐展开。
房五高速公路兴山至长阳段(以下简称“房五兴长段”)项目,由湖北交投集团投资,湖北交投建设集团路面分公司承建,是湖北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中的关键一环。这条蜿蜒于秭归县、距三峡大坝约70公里的绿色公路,正以“最小生态干预、最大自然保护”为原则,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生态施工:绿色屏障守护自然之美
走进房五兴长段的施工现场,仿佛踏入了一个精心布置的绿色画卷。房五兴长段项目团队匠心独运,将绿色施工理念融入每一个细节。细密的绿网覆盖在裸露的地面上,有效防止了尘土飞扬;生态挡墙则层层叠叠,稳固着坡体,抵御着雨水的冲刷,成为守护自然之美的绿色屏障。
在明洞回填施工中,一项创新技术更是让人眼前一亮——植草绿化技术。项目团队将草籽与土壤、肥料精心配比,随着时间推移,嫩绿的草芽破土而出,逐渐爬满工程结构表面,仿佛给冰冷的建筑披上了一层生机勃勃的绿毯。项目部还推行“环保积分制”,将生态保护纳入协作队伍考核当中。
在九畹堂特大桥施工期间,队伍发现边坡绿网破损后主动上报,项目部不仅及时修复,还为队伍累积10分环保积分,制度推行半年后,现场扬尘投诉率下降75%,项目经理汪攀说:“积分制让每个人从‘被动遵守’变为‘主动守护’,真正实现了全员共治。”
动态监测:科技护航生态环境安全
如果说生态施工是房五兴长段项目的绿色盾牌,那么全方位、立体化的环境动态监测体系则是其智慧大脑。
专业人员定期穿梭于施工现场周边,采集水样、提取土壤样本,每一次采样都严谨细致,确保数据的准确性。这些样本被送往先进的试验室,借助精密仪器进行深度检测分析。实时更新的数据如同跳动的音符,通过监测系统汇聚成生态环境的“健康图谱”。有了这份“健康图谱”,工程建设始终在科学的监管下,沿着绿色发展的轨道稳步前行,任何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威胁都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零开挖”隧道:最小干预护山体之稳
在云雾缭绕的天池岭,一场守护自然的工程实践悄然展开。
“为了生态优先,我们秉持早进洞、晚出洞的环保施工准则,创新运用‘零开挖’进洞技术,像医者一样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山体的‘健康’。”项目副经理蔡义他们凭借精湛的设计与高超的施工技艺,将边坡开挖量压缩至极致,最大限度地维持了原生山体的地质稳定。
为实现“零开挖、低扰动”的目标,项目团队对原设计方案进行了深度生态化优化。长10m削竹式明洞衬砌与3m SMa型明洞衬砌相结合的独特结构形式,不仅美观大方,更有效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破坏。
施工过程中,参建各方反复测量复核地面线数据,每一个小数点后的数字都经过仔细核对,确保施工精度毫厘不差。当隧道进口清表开挖后,干燥的掌子面为施工提供了有利条件。施工团队精确规划边、仰坡开挖范围,减少不必要的破坏;严格把控施工机械的作业强度,降低对洞口围岩的扰动;像爱护珍宝一样精心保护洞顶原生植被,不轻易挪动一棵小草、一株灌木。
最终,天池岭隧道洞口与周边的青山绿树、沟壑溪流自然衔接,浑然一体,宛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一幕,不仅诠释了“虽为人作,宛自天开”的生态工程境界,更成为现代隧道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璀璨典范。
据介绍,房五兴长段项目自启动以来,湖北交投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便秉持着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坚定不移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在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及后期运营维护的全过程中,公司始终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力求在推动交通建设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生,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基础设施建设树立了生态友好的新典范。
通讯员:梁钰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