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下好“先手棋” 布局“一盘棋” 湖北区域联动的强大合力正在形成

长江云新闻  2025-05-21 07:44:52
分享到:

加快建成支点,需要直面挑战。补齐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的短板,湖北正在破题。大力实施区域联动发展战略,着力解决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差距较大的问题。今年以来,湖北加力推进汉襄宜“金三角”建设、提升县域经济水平、扩大省际区域合作,整体提升支点区域协同力。

上周,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启动联调联试,为全线在年内开通奠定坚实基础。南北方向,襄阳至荆门高铁开始静态验收,通车倒计时正式启动。快速推进的,还有襄宜高速。届时,高铁加高速的“双高交通圈”将全面形成。它们串联起的是一个区域增长极——汉襄宜“金三角”,这是湖北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主战场。

“2024年湖北省的汉襄宜三个主要城市的GDP,占全省GDP的占比已经超过55%,武汉是整个中部第一,宜昌、襄阳是整个中部非省会的第一、第二。由这三个城市辐射带动周边的地区,形成一种互通互融的、互相促进的格局,将形成对支点建设的重要支撑。”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邹薇告诉记者,汉襄宜“金三角”要发挥资源集聚优化功能、产业升级迭代引领功能、科技创新策源驱动功能和对外开放枢纽功能,将对周边的城市和全省的经济产生巨大的推动和牵引作用。

就在一个多月前,在襄阳东津新区,长飞光坊工业激光襄阳产业基地正式投产,开展特种光纤、核心器件等生产,武汉与襄阳携手,为我省激光产业构筑新的产业版图。像这样的科技共兴、产业共链,正在三个区域加速演进。

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郑昕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将会把研发的力量,逐步地放到襄阳布局,把激光产业链做得更完整,并辐射到西北、西南地区,以此打造区域激光产业集群,构建激光产业的新生态。

做强“三个顶点”的同时,还需要强化辐射引领。武汉,要带动武汉都市圈成为全国重要增长极;襄阳要辐射带动襄十随神城市群;宜昌则要引领带动宜荆荆恩城市群。落在产业层面,武汉光电子信息、“汉孝随襄十”万亿级汽车走廊、“宜荆荆”磷化工,这三个世界级优势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培育。除此以外,一些新兴力量也正在“金三角”内外迅速崛起,比如“荆襄宜十”绿色循环电池产业集群。在荆门高新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湖北亿纬动力正加紧建设一座全新的再生工厂,规划3条电池拆解梯次利用生产线。

“目前,我们公司具有梯次利用再生利用两级回收体系,自2025年起亿纬在荆门亿纬十区超级工厂建成投产后,将大幅度提升拆解产能,梯次利用将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链,超级工厂区域规划到2030年总的回收拆解量将逐渐提升到30万吨/年。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开发移动储能、家用储能、通讯储能及二轮电动车梯次利用产品,推进自动化、数字化及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制造中心专家团主管郑玉洲告诉记者。

荆门电池循环全产业链、襄阳检验检测及回收利用、宜昌电池原料制备及回收利用、十堰正极材料回收再制造,四地互通有无、珠联璧合,开放互联的发展格局,已聚集超200家相关企业,总产值超4000亿元。

荆门高新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李辽告诉记者,他们将始终坚持聚链成群,培育全链条产业生态。聚焦百亿级企业培育抓存量、扩增量、防变量,通过“一企带一链”,推动产业发展有中生新、聚新育强,打造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同时,加大与宜昌、襄阳、十堰等地产业链合作,形成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

不只在城市,乡镇也一片火热,在荆州沙市区锣场镇,各式货车来回穿梭,装货卸货声不绝于耳,得益于便捷的公铁交通网,一座现代物流产业园在此拔地而起,已吸引35家中小企业入驻,年营收达2亿元,镇域经济的腾飞,正有力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

荆州沙市区锣场镇花台村返乡创业村民刘系忠,还有一个身份是美牛冷链物流(荆州)有限公司负责人,他告诉记者,随着本地物流园的兴起,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就回来了,并成功办起了这个蔬菜类的冷链物流,大致年营业额在六七百万元。

荆州市沙市区锣场镇花台村党总支书记李苹说,目前村里有荆襄物流园、新民物流园等5家,给村民提供了200多个就业的岗位。

2024年,锣场镇在全国综合实力500强乡镇中成功进位至第458名,在 “2024湖北省综合竞争力百强镇”中位居第30名,在荆州市各乡镇中排名第一。针对下一步的发展,荆州沙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党工委书记、锣场镇党委书记罗长城说到,镇里将坚持把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现代物流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助力镇域经济实现新进位。

接下来,为推动县域、城乡加快融合发展,湖北还将培育100个左右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全力推动百强县进位、千亿县扩容。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孔祥智对湖北城乡融合发展作出评价,他说,湖北要强化在县域这个层面上的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打通城乡要素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相信湖北在中西部地区能起到非常好的带动作用。

经济大省,不仅要在大局下“自转”,发展好自己;还要围绕大局“公转”,服务带动其他地方发展。服务和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上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在武汉联合签署交通运输协同发展合作倡议,共同构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规划设计部主任许景权给出下一步区域联动发展的建议:湖北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还有成渝这四大经济区的几何中心地带,合作有很好的基础、很大的潜力,希望湖北应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支撑,产业协同为核心 创新合作为动力,制度一体化为保障,补齐短板弱项,深度融入这几个区域的发展。这也是打造区域协同发展的“湖北样本”,对全国具有积极借鉴意义。也相信通过这些举措,将整体提升支点的区域协同力,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长江云新闻记者 洪亚飞 温少海 毕然 何进 艾思航  林中杰 李成汉 李晓雨 李慧 武汉台 襄阳台 荆州台 通讯员 柳青 汪琪

编审:刘征 向秀

责任编辑 骆璟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