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好运”故事诗学研讨会成功召开— —民间文学的诗意盛会
在初夏的暖阳下,一场充满诗意的民间文学研讨会于武汉盛大启幕。2025年5月16日至18日,“求好运” 故事诗学研讨会于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二楼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与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线装书局、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湖北大学学报编辑部协办,吸引了来自各地的众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 “求好运”故事诗学的深厚内涵与广阔前景。来自五湖四海的民间文学研究者,他们共同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畏,矢志探寻民间文学的诗意世界,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智慧碰撞之旅。
开幕式:学术盛宴的诗意序章
本次研讨会开幕式于逸夫国际会议中心的会议室隆重举行,宛如一场学术盛宴的诗意序章,正式拉开了研讨会的帷幕,本场开幕式环节由黄永林教授主持,莅临本次研讨会的嘉宾领导和代表有: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守华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刘三女牙教授、辽宁大学文学院江帆教授、中山大学刘晓春教授、北京大学陈岗龙教授、湘潭大学漆凌云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段锐、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张舜、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邹建军教授等,还有来自 30 多所高校的 60 余名专家。
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刘三女牙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辞。他不仅向与会者介绍了学校文学院的发展历程和学术成果,更强调了民间文学在传承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表达了对学科发展和会议举办的大力支持与鼓励,如同为这场盛会奠定了坚实而富有诗意的基调。
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教授陈岗龙在致辞中谈到,民间文学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民的智慧与情感,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刘守华先生的著作《一个蕴含史诗魅力的中国民间故事》收入季羡林先生主编的大型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并获得了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刘守华先生对北大东方文学和东方民间文学的学科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提出了许多建议。他的故事充满智慧,被认为是民间文学界的智慧老人,并指出对“求好运”故事的研究,不仅是对民间文学的深入挖掘,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江帆在致辞中提到,“求好运”故事作为民间文学的重要类型,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些故事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江帆教授深入浅出的阐述,让与会者对“求好运”故事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为后续的研讨奠定了基础,并对华中师范大学民间文学学科学科发展给予高度肯定,回顾自身与学科渊源,感慨学科发展变化,表达了对当下学者研究精神的肯定以及对会议意义的见解。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守华在致辞中回顾了民间文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他首先向各位参会学者表示欢迎,讲述了自己参会的心情,提及自身在民间故事研究中的经历,以生动有趣的表达诠释对学科发展的看法,鼓励大家以更加广阔的文化视野,深入挖掘民间文学的丰富内涵。刘守华教授的讲话,如同诗意的引子,为研讨会增添了学术的深度与广度。
主旨报告:故事诗学的深度探索
主旨报告环节,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正国主持,中山大学刘晓春教授担任评议人,会议介绍了求好运故事、范丹路佛故事和西游记等故事的考察内容。三位参会者分享了关于本土与文明互鉴下的故事研究、范丹故事的起源和演变以及民间故事诗学建构的论文成果。此外,会议还探讨了故事与神话和传说相比的独特价值和理论合法性。最后,漆凌云教授指出尚书运动是印度思想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结合产物,并建议以文献研究为基础进行佐证。三位教授的报告如同三场诗意的深度探索,带领与会者进入民间文学的奇妙世界。
江帆教授聚焦AT461型故事利他主义的诗学呈现与情感认同,以细腻的笔触剖析了辽宁地区三个民间故事案例本土化过程与文化特征,强调民间文学作为诗学呈现带来的情感体验,阐释民众生活经历与故事的紧密联系,指出故事深层结构藏民众心事,物象、意象活跃多变,还提出人性维度和自我救赎主题,总结个体悲苦升华为普世关怀和道德力量的启示,展现了民间文学中人性的温度与深度。
陈岗龙教授以《命运之问与隐性财富——蒙古族“求好运”故事的主题》为题,带领大家探寻蒙古族民间故事中蕴含的文化智慧,主要围绕求好运故事及其起源展开讨论,从不同文化的角度分析了故事的内涵,并指出该故事在不同文化中均有体现,如古罗马、叙利亚和蒙古的故事等。陈教授特别详细地分析了蒙古族婚姻考验的故事,并强调了财富问题在求好运故事中的贯穿始终,揭示了求好运故事所承载的民族精神与文化价值。
漆凌云教授则聚焦范丹问佛故事的知识生产问题,探讨其在知识生产中的独特价值,强调发现范丹从东汉时期的廉洁之士变为明清时期崇拜的行业神和丐帮老祖,这一转变反映了社会观念的变化及其对故事主角形象的影响。最后,还讨论了哑女见到某物说话、果树为何只开花不结果以及老袁修炼多年为何不能升天等常见主题,让古老故事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评议人刘晓春教授随后进行了精彩详实的评议,指出本次讲座主要涉及故事诗学的研究,包括理论价值、中国学者的研究特点和方法以及个人在民间故事研究方面的经验和感悟。其中,强调了故事诗学的学术价值及其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全文转载的情况。同时,也提到了中国学者研究民间文学的特点,认为其与文学的观点联系密切。此外,刘教授还分享了个人在收集民间故事资料和进行研究过程中的一些经历和感受,强调了务实研究的重要性。
分论坛讨论:多维视角碰撞学术火花
17日下午,议程进入到分论坛讨论环节,民间文学的学者们分为两组,围绕不同的主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探讨。第一组聚焦故事诗学研究,学者们从历史、文化、美学、生态等多维度剖析故事诗学的内涵与外延,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不断碰撞,为民间文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灵感。
第一组上半场由雷娜老师主持,侯姝慧老师进行评议。梅进文教授探讨了中国学派的新方向,并指出从守华老师的著作中发现了关于比较故事学的理论,探讨了比较故事学的学术价值与发展前景,他以丰富的案例和深刻的理论分析,展现了比较故事学在民间文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丁晓辉教授以独特的视角,分析了民间故事与谚语的紧密联系,对故事类型进行了深入思考,她以孟婆婆故事为例,探讨了故事中的主角名字,并以冯道的诗歌为例,阐述了谚语的来源,指出故事主题与谚语内容的密切关联以及故事主题和谚语的广义性。梁珊珊副教授对经典故事的现代改编提出了深刻见解,主要讨论了语言的复杂性和挑战,特别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运用。接着,梁珊珊老师分享了她对中国故事的关注,并对其在童书出版和评述机制上的争议进行了探讨。随后侯姝慧老师对上半场的发言进行了评议,指出特别感动老师们的这场分享,凸显中国故事的独特性,或者是说在跨文化比较当中平衡这种文本土性和国际性,实际上也是现在争取国际话语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条道路。
第一组下半场由梁珊珊老师主持,梅进文老师进行评议,孙正国教授分享了一篇关于命自己与自我的文章,并探讨了如何通过自我探索和反思,超越自我限制,实现改变命运的目标,强调了自我反思的精神和超越社会预测的决心,以及通过自我励志的故事,帮助他人解决难题,促进了人民共同体的构建。侯淑慧副教授在非遗学科与建设语境下,分享了民间文学理论创新及故事诗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民间文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从传统文本收集静态类型研究转向活态性、社区性、文化生态整体性的新范式。雷娜老师则探讨了故事诗学的三个维度,包括历史文化与美学,并对故事诗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式进行了探讨。她认为故事理论的发展需要一个综合视角,而非片面性,以故事为中心,以故事为立足点进行深入研究。甘露老师则基于环境伦理学还有深层生态学批评的维度,对《有三根金头发的鬼》这则经典格林童话的进行了跨文化沟通的解读,指出格林兄弟在这种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之下,对这样一些边缘群体有着批判性思考的。随后梅进文老师进行了评议,指出四位老师通过跨学科对话,探讨了民间文学学科的特点,如其务实的精神和对当下的启发,探讨了故事诗学的理论构建路径,并提出了新的方法,还指出了命运共同体的生态诗学特质。
第二组着重研究“求好运”故事,学者们深入挖掘求好运故事的文化内涵与传承意义。第一组上半场由李丽丹老师主持,陈岗龙老师进行评议。林安宁教授分析了好故事演述场域的动态变化,并指出,故事的演述场域也在不断演变,这种变化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迁,指出考察封闭性的传统故事演述场域,对于把握好故事在当代的延续性具有重要意义。夏楠副教授探讨了“水文边界”在运势转换中的关键作用,她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这一元素在故事中的跨文化共生性和关键意义。兰洁怡老师以《刘英问富》为案例,以经典故事的戏剧改编为切入点,揭示了民间文学的跨媒介传播,她认为,戏剧改编不仅能够丰富故事的表现形式,更能让其在不同文化语境中传播,并指出求好运故事背后“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积极意义和社会功能。祝赫同学则从复合结构特征入手,剖析了“求好运”和“百鸟衣”类型的复合叙事,她以细腻的分析和独特的视角,为与会者呈现了中国民间故事的独特魅力。陈岗龙教授随后进行了精彩的评议,他提出分会场的讨论实则进一步推进了纵深的研究,指出各位老师的研究关注到了当下语境中求好运故事与地方文化结合、跨文化沟通、故事主人公的性别解读以及求好运故事的当下转化等问题,并对老师们的研究提出了进一步的思考和鼓励。
在第二组分论坛的下半场,讨论依旧热烈。学者们继续围绕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分享着各自的研究成果与学术见解。下半场由任宽老师主持,漆凌云老师进行评议。李丽丹老师以“求好运”和“偷听话”故事为例对民间故事中的问答叙事进行了诗学的探析和美学价值的论述。任宽老师则以马克思主义观照西南多民族“求好运”故事的共同体建构,指出其中共享的叙事结构、道德观和命运观生动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对话中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深层逻辑。左怡兵老师从缀合与分化的角度勾勒出通天河老鼋故事的生成过程,并为《西游记》的部分情节疏漏提供一种合理解析。杨佳棋同学则选取著名故事圈“AT461”型“命运之子”故事的几则文本与美国的《上帝之子》进行比较,分析传统命运叙事在叙事结构、伦理观念、命运观念等三个维度的现代转型。漆凌云教授随后进行了评议,他指出多学科的研究视角和年轻学者的介入使得民间文学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包括四篇文章当中有将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进行融合的研究思路同样是很好的尝试,这些研究进一步拓宽了故事诗学的研究思路和启发空间。
闭幕式:美好的总结与展望
在各位专家老师和同学们的鼎力支持下,本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张静老师主持闭幕仪式,侯姝慧、梅进文、李丽丹和漆凌云四位分组组长依次汇报了讨论成果,对研讨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学术分歧以及达成的共识进行了系统梳理,全面展示了分论坛讨论的丰硕成果。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教授陈岗龙教授作总结发言,他对本次研讨会的学术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为民间文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描绘了美好的蓝图。
值得一提的是,在闭幕式中还特别设置了刘守华奖学金颁奖典礼环节。刘守华教授和江帆教授分别为第四届和第五届刘守华奖学金的获奖者颁发了荣誉证书。这一环节旨在表彰在民间文学研究领域表现突出的学子,鼓励更多年轻学者投身于这一富有诗意与智慧的学术领域。获奖学子们接过获奖证书的那一刻,不仅是对他们学术成果的肯定,更是以刘守华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对莘莘学子的真切鼓励,亦是对民间文学研究未来的无限期许。
诗意的延续:民间文学的未来之路
此次“求好运”故事诗学研讨会,如同一场民间文学的诗意盛会,为国内外民间文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搭建了一个深入交流与合作的优质平台。在这场盛会中,学者们各抒己见,共同探索民间文学的奥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智慧与力量,也让我们看到一代又一代民间文学研究学者们的接力传承和与时俱进。随着闭幕式的结束,这场民间文学的盛会虽已落下帷幕,但它所激发的学术热情与研究活力,必将在未来持续发酵,推动民间文学研究不断迈向新高度。民间文学的诗意之旅,仍在继续。
(通讯员 姜子卓 肖志鹏 摄影 陈子琦 张玉琳 唐昀 毛鑫玥)
